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焦点 >

“刑满释放”的网络狂欢该落幕了

来源:新京报 作者:admin 时间:2023-01-26
导读:

防止类似的“网络梗”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平台还需要更多有效措施。

▲网络直播概念图。图/IC photo

文 | 柳早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消息:近期,针对出现的刑满释放人员通过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博取流量等违规问题,广电总局迅速部署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广电局,组织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腾讯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立查立改,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


而本轮排查清理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1月21日晚,共排查处置违规账号222个,清理违规内容3345条,下架相关话题207个,主要涉及炫耀服刑经历、美化服刑生活、质疑国家司法公正、用“服刑梗”创作搞笑视频、利用刑满释放“人设”营销带货等违规问题。


利用“刑满释放”的人生经历,制作搞笑、卖惨的视频,不仅违反公序良俗,也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人们期待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能够以脚踏实地的方式开启新的人生,而不是以此为标榜,成为娱乐化的网红。


可见,这一段不光彩的人生经历,非但没有成为某些刑满释放人员的一种警醒,反倒成了其走捷径的流量密码。主播不同于其他职业,这是一种镜头前的形象展示,是一种人设的塑造,即便不要求完美,但经得起道德打量却是前提,社会难以接受流量追捧一位在道德和法律上存有重大瑕疵的人。


尤其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比如曾经网上获得相当关注的一位“刑满释放”网红,后被证实为犯过强奸罪与强迫卖淫罪等。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可能还活在过往的阴影中,从来都怯于公开的身份展示,但刑满释放人员却堂而皇之地收获围观者的打赏与鼓励,这种荒诞的反差,也理当被制止。


如今随着全面排查清理的开展,也是一次对网络空间的正本清源,同时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利用“刑满释放”博眼球,在网络上没有容身之地。


借此,社会当再一次凝聚了共识,网红也好、直播也罢,作为面向公众的形象展示,必须和社会朴素的道德认知相匹配,人生的污点当成为警示和镜鉴,决不能变成一种吸引粉丝的“魅力”。


本次排查清理过程中,平台也厘清了一些审核规则。在账户信息上,强化对相关用户的头像、昵称、简介、背景图等基本信息审核力度;在短视频上,通过站内巡查监测,提取词、图、视频样本,不断扩充健全违规样本库,建立专项识别模型,对刑满释放人员账号所发布的短视频全部进行人工审核;在网络直播上,将相关账号加入人工监播序列,全面分析其直播习惯,上线风控模型,对直播内容从多维度进行研判,发现问题立即处置等。


希望本次排查清理明确的有效措施,能够为各大平台形成有举一反三之效的共性经验。比如从账户信息到短视频、直播的细化审核模式,可以成为今后的常规操作,从而防止类似的“网络梗”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其实,在此前一波“刑满释放”网络梗的乱象中,一些互联网平台是后知后觉的,直到有网民发现并引发舆情,方才开始采取措置。这也提醒,互联网平台需要对社会道德观感保持更大的敏感,强化平台责任,加强对平台作品的巡查、审核,不能给毒流量以任何生存空间。


“刑满释放”的网络狂欢,至此应当彻底落幕了,但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社会的道德期盼,从来都应当留给真善美,淆乱这一认知基础,都是对社会共识的动摇,必须被迅速纠偏。


撰稿/柳早(媒体人)


责任编辑:旭峰
舆情焦点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