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吃饭时刷手机都要被通报,连看的内容也要被“高清还原”,不少网友对这位员工的经历表示同情,认为涉事公司实在是管太多。还有人批评:企业难道是怕员工消化不良?下一步是不是要禁止在午休时间吃饭了?
现实中,不少“打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忙碌一上午,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等到午休时间,才得空稍微放松一下。这时,在吃饭时刷刷短视频、玩玩小游戏,是较为常见的解压渠道,这也是前不久“电子榨菜”开始流行的原因之一。对此,企业不仅缺乏基本共情,反倒一味苛责员工,煞有介事地将问题上升到要通报的程度,就无疑显得很不通情理、不合时宜了。
基于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企业当然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规定,而那些逾越法律要求、违背社会常识的“任性”举动却令人反感。就拿上述事件来说,论法律,它构成了对员工隐私权和休息权利的侵犯。论常理,没有人能成为永不休息的“永动机”,劳逸结合才是长久之道。把员工当机器一般去管理、去看待,既是对人的不尊重,也违背了科学管理的规律。
近几年,社会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充满“监控思维”的奇葩管理规定。比如,有公司会在员工工位上安装摄像头、精准防摸鱼,有的会在员工座位上放置带有监测功能的智能坐垫,更有甚者,会苛刻规定员工上厕所的时间及次数,违反者还要被罚款。
其实,比起处处“刷存在感”却令人反感的奇葩规定,科学的管理方式应该如同“润物细无声”。企业应该保持基本的边界感和法律意识,克制过度管理的冲动,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和工作空间。
要知道,工作效率不是盯出来的,也不是苛责来的。对管理者来说,与其执着于“监控”员工,不如好好打磨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真正产生持续的内驱力。否则,哪怕在“监控视野”中,每个员工都紧盯电脑、不玩手机,也可能只是“表演努力”、空转内耗。
撰文/任冠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