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摸爬叉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李东红 时间:2022-07-05
导读: 作者:李东红,河南扶沟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曾历任《河南日报》编辑、记者,新闻特稿部副主任,新媒体部副主任。现任《河南法制报》总编辑。曾出版《想去看雨》《反贪在行动》《我是警察》《生命的追问》《写给母亲的52封信》等5部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其中《生命的追问》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俺村.俺娘”系列之二十一

□ 李东红


昨夜,老家村里下了一场雨,暴雨如注的那种。今天早上,被水洗过的空气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连续几天的闷热也有了几丝清凉。

一大早,东志姥爷家的门口,西安哥、东志姥爷、树深姥爷、张盘姥爷(论村里的辈分)几个人,都穿着拖鞋,坐在一根横在地上的树干上喷空。我走过去,点上一根烟,跟他们蹲在了一起。


“这场雨下的真得劲,玉米不用浇水了。”


“因为太旱,俺种的豆子苗出得不齐,一会儿准备趁着这场雨补补苗。”


“俺家的玉米该打药了。”


“昨天晚上雨停后,俺去河边摸爬叉了,摸了30多个”

……


说去摸爬叉的是树深姥爷,我插话问:“好像有人专门收爬叉,前两年一块钱一个,今年啥价?”


“今年7毛钱一个”,树深姥爷答道。


“咦,那你又能割两斤肉吃了”,西安哥说完,用手挠了一下头,哈哈笑了起来,笑得像东志姥爷在家门口种的几行棉花,那么质朴。


树深姥爷说的爬叉,是蝉(又名“知了”)的幼虫,就是知了破壳前的那个小东西,常常在夜间钻出地面爬上树干,破壳后就变成了知了。爬叉,现在在很多饭店里是一道菜。


“举首低头金蝉觅,徘徊长夜忘家还”,“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古人的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农村夜间摸爬叉的情景。


树深姥爷说起摸爬叉,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几次摸爬叉的场景。


儿时的那年夏天,吃过晚饭,娘喊我,“”东红,走,跟妈一起摸爬叉去。”


当时,不知道啥是爬叉,但想着能出去玩,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娘身后,来到了村北头。


村北头的路边、小河边,有很多树,浓重的夜色里,娘拿着手电筒,一棵树一棵树地照着,突然,看到一个爬叉在树干上慢慢往上爬,娘轻轻地取下来,放在了手上的塑料袋里。


“妈,让我试试找爬叉。”我向娘要过手电筒,仔细地照着每一个树干,“妈,妈,这有一个,这有一个。”发现一个爬叉后,我高兴得想要跳起来。不是每棵树干上都有爬叉,一个晚上,娘领着我才摸到10多个。


上小学的那个夏夜,正在吃饭,玩伴四安和红立来到家里,“”东红,东红,走,摸爬叉去。”


我赶紧放下碗筷,抹了一把嘴,拿起父亲床头的手电筒,风一般地跑出了家门。


那晚的天空,有星星,数不清,就记得星星都眨着眼睛,我们几个孩子一棵树一棵树的寻找着爬叉。


“我这有一个”,四安首先喊了起来。


“我这也有一个”,“我这也有一个”……那种异常兴奋的心情,也许只有星星和河边的微风知道。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知道星星好像睡了,我们几个才回家。


后来,上了初中和高一,每到夏天,我都会主动到村头摸爬叉,一直到很晚。拿回家后,娘做熟给患病的父亲吃。吃的时候,消瘦的父亲常说:“孩儿,摸爬叉的时候小心点,天黑,千万别摔着了。”


高二那年,父亲走了。


如今,树深姥爷的话,又让我想起了摸爬叉。


下次回来,我一定要再去村头摸爬叉,就像当年。


因为,我想摸着一种记忆,更想摸着一种时光。


339908a923f344ec840464648dd264df_tplv-obj.jpg

作者简介:李东红,河南扶沟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曾历任《河南日报》编辑、记者,新闻特稿部副主任,新媒体部副主任。现任《河南法制报》总编辑。曾出版《想去看雨》《反贪在行动》《我是警察》《生命的追问》《写给母亲的52封信》等5部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其中《生命的追问》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郭跃铮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