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赵克红:时光雕刻出的魏家坡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赵克红 时间:2022-07-12
导读: 作者:赵克红,笔名柳笛,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家协会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兼职)、作协主席,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著有诗集《燃烧的情愫》《岁月列车没有终点》等;散文集《心韵如歌》《炊烟,是盛开的花朵》等;中短篇小说集《多梦时节》;长篇小说《青春无悔》(合著);评论集《岁月留声》等十三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原乡故土认知寻根的符号,比如,那些躲藏在岁月深处愈来愈稀罕的古村落,对从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就有一种极大的诱惑和久违了的亲切感。在我国,古村落原本有许多,由于缺乏对它应有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许多生动鲜活而富有内蕴的古村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便偶然遇见,也多是在偏僻的一隅“苟延残喘”着。随处可见的,是表情呆板、面孔相近、缺少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古村落渗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情感,是衍生精神气质的源头,粘连拼接着儿时的记忆,标记着原乡的符号,充溢着淡淡乡愁的经年岁月。令人欣慰的是,在洛阳市孟津区就有一处名叫魏家坡的古村落,那一排排的瓦舍留住了旧时光,任由岁月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生命里静静流过,使到过这里的人们,心中无不泛起丝丝涟漪,一抹对原乡的感伤与依恋会油然升起。

  魏家坡又名卫坡,它藏在邙山腹地、洛阳市区北部。这里有豫西地区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群,还有保存完整的天井窑院及大量古树名木。我们一大早便从王城大道驱车一路北上,到连霍高速西出口,再向西北方向先行近千米,半个小时便到了魏家坡村。在村口照壁旁,站立着一株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一个铁皮小牌,上面注明了树名和年龄。这棵树有400多年树龄,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应该是魏氏家族刚迁徙到这里时种下的,它见证了魏家的荣辱与兴衰。

  站在槐树下放眼村庄,满眼古色古香的房舍。沿着伸向村庄的一条小路,往村里行走数十步,便是被栅栏围拢的一个天井窑院,如果不是当地朋友带领,这个天井窑院是不易被人发现的。我与朋友并排站立在低矮的围墙前,他指着这个低于路面约十米的深坑窑院说,这是乾隆年间,魏氏第六代孙所建的窑洞,是个地下四合院,对着出口的一面是两层楼。坑的四壁由青砖砌成,总共有14孔窑洞,有楼梯可上二楼。窑洞,在邙山并不罕见,过去,邙山一带的穷人富人都挖窑洞,穷人的窑洞是挖土券成,富人的窑洞则在此基础上砌了青砖,不但样子好看还结实耐用。

  离开天井窑院,顺着小街走进村里,在一条长约200米的石板路南北两侧,分立着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庭院。房屋坐落在邙山的山凹间、沟坡上。此时的魏家坡,刚刚被清晨的阳光唤醒。一位老者坐在祠院门口,初夏的暖阳洒在他的身上,那张堆满皱纹的脸,看上去分外慈祥。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笑出一脸灿烂,让我们这些被生活长期压抑缺少欢笑的人,在这里获得一种愉悦和温暖。

  我们是第一批来到魏家坡的游客。原本平静的魏家坡,因我们的到来,仿佛一潭清澈安谧的湖水,激起一波波涟漪,很快又复归平静。一条水泥路,把魏家坡分成南北两半,路南是七进院、路北为五进院,从外表看,这里的房屋与其他的房屋并无二致,进院才知道别有洞天。整个村子俨然就是一个大庭院,而且院内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同,院院相连。我们先来到一家庭院,该庭院进深五十余米,宽六七米,分前后三进院落,厅堂格局十分气派,其间又分出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亦是随处可见,充分显示出早年官宦私宅的端庄与大气。

      宅院青砖灰瓦,布局对称。据介绍,其余院落的结构布局大致也是如此,有的庭院至今还保留着太师椅、顶子床等古董家具,每个庭院都仿若一处自由自在的小天地,既拥有自己的偏门密道,又具备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功能,庭院与庭院之间又彼此相通,浑然一体。抚摸由青砖凝固了二百多年的房屋,感悟到光阴在房屋缝隙中的“不舍昼夜”,心中顿觉戚戚焉。

      眼前古民居的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发黑的梁柱、砖雕的犀头、脱落的墙壁和狭窄的街巷一起站立在历史深处,用幽寂而孤独的神情,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长长短短、各色各样的故事,这些古民居,不像三晋大地上留下的富家大院连片成城,也不像徽南民居,借山水之秀,粉墙黛瓦,充满诗情画意。相比之下,魏家坡更像个小家碧玉,不显山不露水,牢牢地依附在厚重的邙山脚下。

  那一扇扇早已皲裂的木板院门,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而沧桑。轻轻推开,门枢发出吱咛吱咛的声响,这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时空,让人有种莫名而又欣喜的归属感。抬头望那门楣廊檐,精美的木雕装饰随处可见,梅兰竹菊、海棠牡丹、龙凤呈祥、福禄寿禧,虽已历时百载,原色难觅,但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当年的富庶与雅趣。

  这里屋宇俨然,透出历史厚重的纹理,又仿佛是一个皱纹纵横、银丝飘飘的老者。据传,魏家坡在五代后周时,曾是宰相魏仁浦的后花园,洛阳牡丹有数千个品种,魏紫是牡丹中的名品,有花后之誉,是1000多年前在这个后花园里培植而成的。600年后,明朝大臣卫天禄,眼看大明江山倾覆,又不愿背叛南明主子效忠清朝,几经周折,最终选择在魏家坡隐居。虽然他选择了这里,但仍心有余悸,斯时,魏仁浦的后花园已不复存在,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他的姓氏“卫”改为“魏”,变成了魏仁浦的后代,回归故里。

  另据魏家坡村家谱文献记载,魏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魏氏第七世魏天禄由轵城镇迁至洛阳,遂成魏坡村的魏氏始祖。经过数代打拼,到清嘉庆年间,魏氏已家道殷实、人丁兴旺,有土地3万余亩,成为中州望族。他们置业建宅,安居乐业,为后人留下了至今保存完整的院落,共计300余间清代的建筑群。这些房屋多建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它们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沧桑,向世人感叹着世事无常。

  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感觉历史与现实离得很近。同时,更感觉到魏家坡的古朴与厚重,那一间间房舍、一棵棵古树以及斑驳的砖瓦、木雕等,都在默默为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我到过乡下许多村落,村口大都有株槐树,魏家坡自然也不例外。这棵老槐树感悟着岁月的沧桑,又好像世间的喧哗都被它挡在了村外。站在村口古槐树下驻足回望,青砖灰瓦的古民居,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将悠悠历史清晰保留了下来,不由得想起“建筑是立体的史诗,是不死的历史”这句话的内涵,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形式,能比过建筑的有形记载,更逼真、更可信、更生动地展示久远的故事。

  岁月悠悠,时光的褶皱里隐藏着许多古朴而又鲜活的故事,那被时光雕刻出来的魏家坡,它透着古雅,留住了乡愁,值得我们慢慢去品读。

微信图片_20220712143015.jpg

作者:赵克红笔名柳笛,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家协会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兼职)、作协主席,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

著有诗集《燃烧的情愫》《岁月列车没有终点》等;散文集《心韵如歌》《炊烟,是盛开的花朵》等;中短篇小说集《多梦时节》;长篇小说《青春无悔》(合著);评论集《岁月留声》等十三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大河双年度诗歌奖”等。

责任编辑:郭跃铮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