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倪水通:为弘扬写意中国精神本源呐喊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倪水通 时间:2024-03-16
导读: 倪水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洛阳美术院院长。

当代中国画坛,随着快餐文化的蔓延成风,域内著名知名画家纷纷组团,分赴祖国多地上山下乡进行采风表演、文化扶贫,活动场面壮观,风光无限。然而,写意中国之高端艺术却渐次缺席,纯粹写意画在国展主流台面被那愈演愈烈的“精工细作”挤压殆尽,少得可怜的写意作品也是难如人意。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缺少大艺术家、真艺术家,与写意中国尤其是写意山水的败落不无干系。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加剧,国人那份来自审美心灵深处的天籁回音愈发杳微,似乎已经丢失了传统文化血脉与精神骨骼的价值取向,“东方意象”不知为何物,“性灵”已然难得一见。中国人一贯认为性灵是我们的根蒂,性灵是我们的家,性灵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性灵写意,感官写实,这是东西方绘画的主要分野。

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是山水画,自南北朝时期发展为独立种的中国山水画,本是中国式的大美,尤其是宋元以来所形成的与庙堂相对应的“山林精神”, 它是代表传统山水的核心价值,更是“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宿敌。以范宽、李成、黄公望、倪瓒、弘仁、髡残、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等为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大师被载入中国艺术史册,他们那顶天立地的画作,撑起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碧霄云天。可是,在国门洞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岁月里,我们的画家太聪明了,他们不惜丢掉神圣的山水画魂,甘愿充当官场逢迎和市场附庸的“两面人”。当他们一门心思在追逐虚名浮利时,在他们身后,艺术之神已悄悄关闭了大门。

rmzz_3_201912cdccb6e8-a031-45ba-82d1-8c0d5a635373.jpg

石涛 《东坡诗意图册》之“月明疏竹” 1677 纸本水墨 22.2×29.9cm

我总在想,中国画如果没有入木三分的弹性用笔与水墨氤氲的微妙变化,再精致的描摹,气韵也生动不起来。在审慎的回望中,历史上某些海外淘汰回流以及近年来被市场热捧至巅峰的书画,其实,这些貌似高雅佳构并未真正彰显出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徒令真赏者与有识之士无语。

我觉得,形成这些现象的基本原因,应有如下种种:由于历史的某种偶然,“先入为主”现象相沿成习,加上业内人士缺乏独立的审美思考以及附庸风雅者群的人云亦云,这些并非典雅之作便被“堂而皇之”地推上了市场的高位;不明艺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与学养修悟密不可分,所谓写意精神实为“淋漓豁胸臆”的人格魅力;未曾经受大的挫折与磨难,缺乏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验;学有所成且已达到相当高度,身边或缺一高人,气差一口;将为人与为艺混为一谈,谦逊有余而胆气不足;将“对景写生”等同于“师造化”,把写生当做创新的不二法门; 一味摹古,代代沿袭的惯性与惰性,把经典风范变成毫无生气的生态“标本”;引鉴西画素描法则与中国画合成,眼见唯实,了无玄意;刻意追求画面构成,影响了情感的直接渲泻;本末倒置,在炫技的同时忽视了生生之气的价值,有意无意地放逐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心灵手拙或“江郎才尽”,奋斗终生而力不从心;片面理解“笔墨当随时代”,抱固功利思维,一旦被架上显位,前功渐失,俗病难医…… 吾本草根,何以有此思虑?人道是:“爱你情真,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rmzz_3_201912d9c5ce2f-3e11-4968-a231-82f243299998.jpg

平心而论,以拙目所见,千百年内真正能以性灵作画,以书法线质写心,水墨淋漓,气韵生动,感染人、打动人的画品,除雄奇伟岸的范宽与逸笔草草的倪瓒另当别论外,首当其冲要属梁楷的“泼墨仙人”、徐渭那幅“墨葡萄”与朱耷的“河上花”了,他们笔下的写意性与水墨味常读常新,堪为真经典。然而,中国画漫长的艺术改造历程,由于世人尽知的以西式“素描”、“写实” 为基础的“中西融合”的美育一贯制(国美先驱林风眠先生提倡“东西方高端艺术相揉”的方针则另当别论),不知累坏了多少西画学子,到头来“华人穿西服仍是华人”。大半个世纪以来,吾泱泱文明大国,竟然没有大家问世,“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令人扼腕,究竟原委,发人深省。

书画领域,艺史修为与艺术审美,看似密切相关实为两道,即雄才大略者亦不无长短局限,断乎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以长载短,欺人自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既为伯乐又为千里马者更不常有。作为艺术评论家, 眼高手低问题还不大,若是眼低话多,那真是要贻误后生了。

rmzz_3_2019127d6f2571-9a02-43ec-b2a7-c35de953649e.jpg

黄宾虹 设色山水 45.5×29.2cm

当代一些著名画家尤其是画坛的领军人物,他们明知书法之道是中国写意画的命根子,却因绘事缠身忙于应酬,大都书法功底亏欠已久,画面有墨色变化而无鲜活的书写性线条支撑,精气神一直抖擞不起来,又不愿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补习短板,长此以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势必会影响甚至误导写意中国“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下艺术领域的“料理”方式,出现过于精神矫饰的现象,可称得上是五味杂陈的“百家争鸣”。诚然,在那比拼平方尺价位,相互吹捧成风的时间段里,书坛画界确有把才气挥霍殆尽的名人名家以及年迈老龄而力不从心者的重复操持,也不乏本来天资不济却长期混迹于核心团队,好大喜功“名利双收”的艺术活动家,当然亦不乏“勇猛精进”的当代先锋人士,尤其是罕见的地方年轻才俊,作品出手不凡,咄咄逼人,可谓“雏凤清于老凤声”。在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之艺术院、所、会、馆,理应去追求高端艺术,拓展人的视觉感受,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将纯粹、高尚的文艺作品推向社会,以作品“真善美”与“精气神”的感染力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最忌跟风攀附而又大同小异的“风景画”制作模式,打扮得再漂亮让不认识你的人去看。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蓬勃发展,已有“高手在民间”的声音不断发出,艺术评论家彭德先生在国际学术论坛中指出:“在朝画家的历史地位始终比杰出的在野画家的历史地位要低,这是美术史上的一个常识。” 可遗憾的是,如今中国画界的专家先生们,还在一如既往地为着“写实”与“写意”、“写生山水”与“写意山水”的导向之争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惜哉!

rmzz_3_201912ef75c013-7e34-4626-af8e-e7c0b4d70524.jpg

其实,古贤早已告诫后学,唐张彦远曾言:“夫画者,特忌形貎釆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明文徵明自题其米山则云:“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余私下体味有感:“卧游山川,神会古贤,偶然兴至,物我两忘,以情造境,因缘生发,天、地、人、神在不知不觉中遇合,元气淋漓间气息、韵致、意味不期然而然。”

黄宾虹先生言:“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先有笔墨再有丘壑。”余则为六十岁之前习书法,六十岁之后学涂鸦,闲暇无事,想入非非,每当感觉接近自我心性那一刻,虽胸无成竹,但凭意气,从心所欲,破笔秃峰,凌空入势,一气呵就,浑然与天地而一,心手双畅而已。

rmzz_3_201912c8da3754-8dc2-4baf-aa9b-797fe0623e2f.jpg

倪水通《坐看云起》136×68cm

余为艺事,宅兹中国,追梦圣城,溯源寻道,悟入丹青,可谓“一脚门里神会古贤,一脚门外心随天籁”。习惯忠实于自己的审美愉悦与心灵共鸣,追逐“写意中国”的精神本源,关护当下的文化觉醒,营造诸相非相的“心象山林”。我不太欣赏学界以师师、师圣、师理、师法为尚的惯性思维,我以为争寤师、圣、理、法亦道途屏障,故在《易》有训:“师者,尸也”。人若志于通天达道,把握精一,须无他由我,亲和自然为是。

在漫长的社会习俗中,在陶醉于水墨味的自娱自乐中自甘寂寞,有意无意地体味着“孤独”的生命意义。真诚地热爱艺术并从“既古又新”“常读常新”的感受中获得慰藉和力量,用心血善待着一介素人的胸中峰谷。

宾翁生前曾预言:“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世所知”; 陈子庄先生则言:“我死后,我的画定会光辉灿烂”,之后景况无不应验。由此可鉴,作为具有深度思想力的艺坛巨匠,他们的审美眼光、腹中诗书、腕底鬼神、写意精神、超前意识尤其文化自信无不至关重要,诚如塞尚、梵高几位生前未成大名的艺术家一样,在世时常年郁郁寡欢,平日里怀着对自己的诚心与良知,唯一的快慰就是在于自信,知道将来一定是荣耀千秋。余自知不名不家,老话“人过三十不学艺”, 而我花甲之年始涉山林丹青,尽管有幸曾于书法道场阅人无数。

rmzz_3_2019127de5688b-6392-4c05-a580-e29ab73f74c4.jpg

倪水通《心随天籁》136×68cm

每当领略古代绘画风神,敬畏之下总会生出一些时空联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艺悟道,妙写山川。他们那幽微闪烁稍纵即逝且用语言实难描述的神来之笔,给真赏者带来无限愉悦。今天,每当我们漫步饱经沧桑、千年辉煌的中华大地,领略山川风物的庄严妙相,总会发觉跳荡于经典艺术当中先贤审美思维的神奇灵光。远古先声、汉唐气象、魏晋风度、北朝雄风……那永恒的艺术魅力养眼养神,吸引人们去寻觅旷达的历史感悟。

我以为,品赏古代名家名作,其技巧并非至关重要,古代翰墨丹青对后人的影响应该是一种精神气度的影响,而不是技艺的简单拼凑和传递。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流露出的生气和神韵,去体悟画家的境界与胆识,去破译艺术品的成因,去窥探艺术家对自然和世态的感受,突破历史的局限,与古人作心灵的沟通。而每当捉笔以书入画,便少了理性的尊重,任由感性流发,常会弄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空间幻象”, 然而,这些相貌各异而又不可复得的东西由何而来,亦常不自知耳……

古稀之后已然兴来挥毫,不懈追求意造境生无法而法,胸中丘壑有一无二,与古、与今、与己各不相同。一览先贤无此门径,唯恐后学无所适从。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煌煌华夏崭新时代的到来,倡导传统书道精神与山水画魂,重建失落已久的“写意中国”的人文地位,不仅需要真正能够回归中国自己传统深处的教育家,更需要古今独立、包前孕后的开拓者。在文化生态与世态加速变化的当下,我们怀着民族复兴、文化觉醒、自信自强的诚心与良知,为弘扬写意中国精神本源呐喊!

rmzz_3_201912264c456e-de06-466d-8a62-6af34714cfd8.jpg


倪水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洛阳美术院院长。

责任编辑:郭跃峥 文清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