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人民文旅”的老城实践:从厚重历史到青春蝶变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扈耕田 时间:2024-07-11
导读: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长期以来,“老城”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古老而丰厚的文化,浓郁的乡愁,既是天赐的禀赋,又是沉重的负担。交通、居住、产业布局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应天门、明堂、天堂、十字街等新的旅游地标不断涌现,作为洛阳最早的建成区,老城区以其文旅的发展,成为洛阳旅游的最大客流地,成为“引爆”整个河南文旅的动能,尤其洛邑古城长期位于全国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榜首。

洛阳市老城区全面发展“人民文旅”

专家发言

“人民文旅”的老城实践:从厚重历史到青春蝶变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扈耕田

微信图片_20240711132612.jpg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长期以来,“老城”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古老而丰厚的文化,浓郁的乡愁,既是天赐的禀赋,又是沉重的负担。交通、居住、产业布局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应天门、明堂、天堂、十字街等新的旅游地标不断涌现,作为洛阳最早的建成区,老城区以其文旅的发展,成为洛阳旅游的最大客流地,成为“引爆”整个河南文旅的动能,尤其洛邑古城长期位于全国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榜首。“汉服热”更引来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前来体验。古老的洛阳老城,正以其崭新的姿态,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古今辉映,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老城文旅的成功,引人瞩目。这正是其积极探寻文旅惠民、文旅富民的“人民文旅”理念的结果。老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旅之路。

4.jpg

坚持旅居并重,化劣势为优势

       每个城市的“老城”区域均是城市的历史核心地带,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使其成为了众多城市原住民的生活根据地。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老城”的居民生活区与旅游景观的错杂交互,给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城市选择将老居民搬离,以期创造一个纯粹的旅游环境。然而,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看似能够简化管理,但实际上并不利于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了原住居民,老城就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其独特的烟火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亲切、生动、鲜活的生活气息,都将失去。而洛阳老城区则以文旅为引领,在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尽力保障居民的生活权益,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充分发挥老城区位于市中心、居民多的特点,将本来被视为文旅发展劣势的居民问题,转化为文旅发展的优势资源,留住了老城的生活气、鲜活感、亲和力,使老城的旅游业在淡季时也能保持较大的人流,也为相关文旅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洛阳老城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反哺效应。随着文旅产业的兴起,老城区的道路得到精心修建,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设施也迎来显著提升。据报道,去年以来,老城区以全域旅游标准,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5个、背街小巷10条,惠及居民5100余户。高标准打造邻里中心35个、A级以上养老服务设施20个、社区体育公园18个、城市停车场8座。这不仅美化了老城的环境,也使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同时,游客的日益增多也为老城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尤其是近年来“汉服热”的兴起,不仅催生了汉服生产、出租、妆造、跟拍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就业市场。这不仅让众多从业者实现了收入的显著增长,也为老城区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张志晓老师作为非遗大袖衫的传承人,深切感受到了文旅产业兴起带来的巨大变化。过去,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困难、市场冷淡的困境,而如今,随着文旅产业的繁荣,大袖衫这一传统服饰重新焕发出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张志晓老师的店面从过去门庭冷落,到如今供不应求。亲身经历了这一巨大转变,她更加坚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旅居并重,充分体现了“人民文旅”为人民的理念,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保留了老城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实现了城市与居民的和谐共生,实现了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707101106.jpg

保护历史风貌,守护城市文脉

       作为传统的城市老区,洛阳老城区以前街巷交织,呈棋盘状分布,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建国以后,随着旧城改造,特别是中州路、九都路改扩工程的实施,老城的旧有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在中州路以南、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东、新街以西,以东西大街和南大街为主轴,却如同古老历史的守护者,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着城市的肌理和文脉,由此形成了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街区之内随处可见狭窄悠长的胡同,极具地方特色的多进院落,具有民间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如鼓楼、文庙、城隍庙、妥灵宫、文峰塔、董家大院、林东郊故居、孟庐陵故居等。这里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省、市级文物的密集度均占全市之首。其中在2300多米的东西大街周边,有名人故居10处 ,文物32处,历史建筑81处。街道、胡同,大都保持着旧有的名称。如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县前街、马路街、马市街、凤化街、帖廓巷、东和巷、西和巷、中和巷、东通巷、西通巷、中通巷、仁和巷、里仁巷、吉市胡同、连市胡同、百佳胡同等。这些街巷胡同和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与金碧辉煌、泱泱大气的隋唐城明堂、天堂、应天门景区交相辉映。同时,老城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留了浓郁的民俗和古老的生活生产技艺。今年5月,经过认真统计和严格筛选,老城非遗特色街区内共有41个点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

       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守护,是对游客怀旧情感的一种满足,也是“人民文旅”满足人民情感需求的体现。旅行不仅仅是对过去知识的探寻,更是一种深沉且普遍的情感诉求。这种情感就是怀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怀旧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心灵的避风港,让人们能够暂时远离喧嚣,沉浸于过往的温暖和宁静。今天,漫步在洛阳老城区,仿佛穿越时空,既能置身于隋唐皇城的繁华盛世,又能缓步于古街古巷,感受着青砖黛瓦带来的宁静与详和。这种独特的旅游体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心理,为洛阳的汉服热提供了特别的场景,让洛阳老城区成为了无数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微信图片_20240711132847.png

讲好老城故事,担负文化传承使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老城”,是历史的活化石,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变迁。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老城是一部无声的史诗,每一砖每一瓦都记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品格,每一街每一巷都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记忆。不同于自然景观的壮丽、秀美与雄浑,“老城”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探寻。因此,老城不仅到处是风韵,也到处是知识,到处是故事。为此,洛阳老城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悠久、文旅资源丰富的特点,不仅仅满足于游客基本的旅游需求,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更致力于他们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将“游中学、娱中学”作为文旅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这一方式,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老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品格,从而担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为了深入挖掘老城的历史文化,老城区与驻洛高校展开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深入挖掘老城的历史文化,为老城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城区还分批次地对一些景点背后的名人、故事、诗词等进行挖掘和展示,对文旅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人员、志愿者进行了文化专题培训,使其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老城区还组织了多次关于老城历史文化和文旅发展的学术研讨会,探讨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发展方向,为老城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人民文旅”为人民,“人民文旅”惠人民。在洛阳老城,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承诺。这里的人民,包括游客、从业者,也包括居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是老城区委、区政府坚持“人民文旅”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文旅产业的目标,老城的文旅才得到了游客、业者、居民的共同热爱与支持,出现了多方共赢、蓬勃发展的局面,走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人民文旅”实践之路。

责任编辑:郭跃铮 石智卫 文清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