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韵新声绘西工:评赵克红《西工赋》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卢新松 时间:2025-03-31
导读: 赵克红的《西工赋》以其精妙的结构、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当代赋作中的佳作。它成功地为西工区塑造了一张文学名片,让更多人认识到西工区的魅力。在赋体文学发展历程中,《西工赋》也将以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与创新精神,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激励更多创作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文学之力为城市与时代书写华彩篇章。

640 (1).jpg


 一、引言


  在当代辞赋创作领域,赵克红的《西工赋》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于《中华辞赋》闪耀登场,引发广泛关注。这篇赋作以洛阳市西工区为描绘对象,巧妙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精妙的艺术构思,构建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为西工区立传,也为赋体文学的当代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结构之妙:经纬交织,层次井然


  《西工赋》在结构布局上匠心独运,犹如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开篇以 “维河洛腹地,天下之中” 奠定地理与历史基调,从宏观视角展现西工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仿若一幅气势恢宏的全景图,徐徐铺展在读者眼前。作者回溯周室东迁、武皇建宫等重大历史事件,将西工区置于千年历史长河中,凸显其作为帝都核心区域的重要地位,此为历史之经线。


  继而笔触一转,聚焦西工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伊阙、邙山、周公庙、上阳宫等逐一呈现,从地理景观到文化圣地,细致入微地勾勒出西工区往昔的风貌,恰似纬线穿梭其中,与历史经线紧密交织。在描述当下西工区时,紧扣 “三强赋能”“三项重点” 等发展战略,展现产业创新、文商旅融合的蓬勃景象,从经济到民生,全方位呈现现代西工区的活力,使过去、现在在赋中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层次丰富、逻辑严谨的整体结构,引领读者在时空交错中领略西工区的魅力变迁。


  三、语言之美:雅俗共赏,辞藻华丽


  赵克红在语言运用上尽显深厚功底,赋中语言典雅庄重又不失灵动活泼,极具感染力。大量化用古典诗词与历史典故,如 “天子驾六,彰显君王之威仪;丝路起点,恍闻驼铃之远声”,短短两句,将 “天子驾六” 的礼制与洛阳作为丝路起点的辉煌巧妙融入,不仅增添文化底蕴,更以生动笔触唤醒读者对古代盛世的想象。在描绘现代场景时,语言则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王府井、大卫天地,宾如潮涌;水席园、武皇盛宴,客似云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商业繁荣、美食诱人的景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西工区的现代烟火气。句式上,骈散结合,整饬的骈句如 “观夫伊阙俨俨,巍崇神都之门户;邙山迤迤,高起道源之祖庭”,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而散句的穿插则使行文灵动自然,张弛有度,让读者在享受辞藻之美的同时,毫无阅读负担。


  四、情感之真:古今交融,热爱深沉


  《西工赋》饱含作者对西工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古今,动人心弦。对西工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作者满是崇敬与自豪,在描述周公制礼作乐、七贤竹林雅集、左思洛阳纸贵等历史典故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文化底蕴的由衷赞叹,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西工区往昔的辉煌。谈及当下西工区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转为欣喜与振奋,“方今鼎新革故,万象峥嵘”,对 “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旅强区” 发展战略的阐述,对城市更新、产业繁荣的描绘,无不彰显出对西工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与热切期待。这种对西工区古今一脉相承的热爱,使赋作充满温度,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无论是否熟悉西工区,都能被这份真挚情感所打动,进而对西工区心生向往。


  五、文化价值:传承创新,时代印记


  从文化价值层面看,《西工赋》具有非凡意义。它是西工区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将众多珍贵的历史典故、文化遗迹以文学形式记录并传播,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同时,赋作紧密结合西工区当下发展理念,融入 “活力智慧幸福” 西工区建设等时代元素,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赋体文学注入时代内涵,展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篇《西工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西工区历史与现代的窗口,促进地域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文学样本,彰显出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640.jpg


  六、结语


  赵克红的《西工赋》以其精妙的结构、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当代赋作中的佳作。它成功地为西工区塑造了一张文学名片,让更多人认识到西工区的魅力。在赋体文学发展历程中,《西工赋》也将以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与创新精神,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激励更多创作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文学之力为城市与时代书写华彩篇章。


34ee1267757348b1be3db0bffd4ea582~tplv-obj.webp.png


       卢新松,笔名陆渴望,供职于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半月刊、《中国村庄》杂志、《美好生活》杂志等综合媒体;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丁字路口》(台海出版社)、《城狐社鼠》(中国名家出版社),抒情诗集《家乡的九月》(辽宁民族出版社)、《世纪大合唱》(黄河出版社)等。

责任编辑:郭跃铮 文清 韩伟荣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