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董延寿:周公定鼎洛邑漫谈(下)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董延寿 时间:2025-04-05
导读: 董延寿,十三朝古都洛阳人。南开大学博士,历史学二级教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发展顾问、学术委成员。祖籍孟津麻屯镇董村,生长于洛阳老城。京津沪汴多地读书,文史哲经略有涉猎,潜心学术,钟情教育,热爱收藏。崇尚知行合一、践行经世济用,喜写随笔小品,时有文章著作行世。创有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书斋亦古雒斋,自号古雒斋主。

640.jpg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虽然在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中没有找到关于大禹熔青铜的记载,但是有提到说: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其实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

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传国宝器。《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640 (1).jpg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史记周本纪载: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有结果。后楚灵王伐陆浑戎,带兵到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碰壁而归。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以保全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太庙明堂中窥视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

在观览九鼎的过程中,秦武王指雍字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一语成谶,他果然死于洛阳,此乃秦武王问鼎洛邑之结局,令人唏嘘。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也有专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当然,主流的观点认为九鼎就是九个,代表九州。

640 (3).jpg

关于九鼎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九鼎的重量。九鼎是王权重器,历史上觊觎的人比较多,有人还为此付出了性命,如秦武王,当然也有人举起了鼎,如楚霸王,但楚霸王举起的鼎非砸断秦武王腿的鼎,因此搞清楚周公定鼎洛邑的鼎的重量也是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据史料大致记载,周时的九鼎有千钧之重,一钧等于三十斤,千钧等于三万斤,三万斤不是一个小数字,依当时的技术水平,我认为可能性是不大的。

640 (4).jpg

在与周接近的秦代,一斤的重量与现代比实际上要轻一些,大致为二百五、六克,因此九鼎每个若重千钧,实际重量为一万五千三百六十斤,近八吨重。《战国策》中提到,周人灭殷商后得到了九鼎,牵引九鼎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兵卒及器具,运输的过程及其艰难,因此,运到洛阳的时候,就不好再向丰镐去了,于是,周公卜宅,大吉,定鼎洛邑。这一方面说明九鼎的重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九鼎的具体重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争议。但在那个时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斤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说是传之于大禹。

640 (5).jpg

因九鼎是周得之于商,可拿商代出土的司母戊铜鼎做个参照,司母戊鼎是商代王一级的鼎,标准的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该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是商周时期著名的大鼎,这个鼎的重量几乎是那个时期的天花板,这个重量及铸造工艺亦几乎是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进入到周以后,鼎的重量一直在下降,但工艺水平比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个人的观点,定鼎洛邑的九鼎单个的重量不会超过司母戊鼎的重量,或者说司母戊鼎是那个时代鼎的重量的一个上限。

640 (6).jpg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商周时期大鼎是比较多的,但“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淳化鼎重226公斤,大克鼎201.5公斤,大盂鼎153.5公斤。秦武王所举的雍州鼎,亦称为龙纹赤鼎,因重量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大约为400斤,即200公斤左右,这一重量在当时情况下能搬举起来已属非凡之举,因重量过重,最终导致秦武王力竭受伤,很快身亡。

九鼎的重量,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探讨,就是从男性举重运动员举重的记录来看。现代世界举重纪录中,单次抓举的最高纪录是220公斤,挺举的最高纪录是263公斤。秦武王所举的鼎的重量从道理上来讲接近现代举重运动员的极限,但考虑到秦武王练过武功,但未接受过专业训练,这一壮举仍令人惊叹!而且抓举挺举的纪录还是105公斤最高量级的运动员的最好成绩。所以推测秦武王所举的鼎大致为200公斤是有逻辑基础的。再往深处说,秦武王体格魁梧,身体剽悍,武功非凡,力大无穷,再加60公斤重量,260公斤也就到顶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商周的时候,鼎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尤其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以后。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既然是礼器,有一种观点说九鼎是一个鼎,大概是站不住脚的。还有,就是作为礼器的鼎也是有重量要求的。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这个重量,在西周时期应该是大鼎的一个比较标准的重量。

640 (7).jpg

秦武王举鼎因力不从心,未举起但抱起挪动了,结果砸断胫骨受伤殒命。但历史上,而且相距时间不远却有人举了鼎并名扬天下,这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于项羽的记载是这样:“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说了项羽力能扛鼎,但没有说过这鼎到底多重。而且这个力能举鼎还很可能只是为了形容项羽力大无穷而已。为了严谨,可以拿出古代的一些文物来推测,当时的鼎究竟有多重。现在出土的文物中鼎的重量并不统一,光是西周时期就有大克鼎重达201.5公斤,兽面龙纹大鼎重226公斤,还有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秦青铜大鼎其重量是212公斤,被学者们认为是当时的秦鼎之最。

640 (8).jpg

项羽所举的鼎,结合他的身高体格、职业特点及出土秦鼎的情况最多不会超过秦始皇陵园青铜大鼎的重量,即212公斤,这在当时也是不得了的事情,故司马迁把它记入项羽本记。历史地看,举鼎的事是显示个人力量的事,重在褒奖某个人力量过人,天下无双。另一方面,鼎是国之重器,象征国家政权,象征政治秩序,凡是有觊觎之心的均被视为唾弃对象。

关于鼎的话题已经漫谈了一段时间了,尤其是关于九鼎的重量问题大致有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看法,即200~260公斤这个范围之内,当然,这个范围的上限可能有点高,但考虑到古人特殊人群体质秉异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这种结论与古时的列鼎制度、技术水平、考古中出土的大鼎的情况、史书的有关记载、人类举重运动的极限情况分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古代文献的记载比较粗略,这种观点算是自己对九鼎单个重量的初步意见吧,不当之处方家赐教。

周公定鼎洛邑是洛阳历史上的大事,而鼎在商周时期是国之大事,象征着政权,象征着王位。对九鼎的考察,尤其对九鼎重量的考察表面看是枝节问题,实际上是礼制问题、地位问题,这个问题搞清了,相当于找到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把钥匙。因历史的记载比较模糊,以至于费了比较极大的功夫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开鼎重的历史之迷,当然这只是一个尝试,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或曰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的朋友、专家,考察研究出更准确的答案,以丰富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的宏伟大业。

3ce46c1e50b546459f4a2caebbd76602~tplv-obj.webp.png

作者简介:董延寿,十三朝古都洛阳人。南开大学博士,历史学二级教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发展顾问、学术委成员。祖籍孟津麻屯镇董村,生长于洛阳老城。京津沪汴多地读书,文史哲经略有涉猎,潜心学术,钟情教育,热爱收藏。崇尚知行合一、践行经世济用,喜写随笔小品,时有文章著作行世。创有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书斋亦古雒斋,自号古雒斋主。

责任编辑:郭跃铮 文清 韩伟荣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