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市资讯 >

唯有牡丹真国色——赵克红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赵克红 时间:2023-03-22
导读: 自唐宋以来,牡丹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露天电影《红牡丹》,给我留下深刻印记。虽然其中的故事情节现在已有些模糊,但那令人荡气回肠的主题歌《牡丹之歌》,却常常在我耳边萦绕:“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每次听到这美妙的歌词和优美动人的旋律,都会感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春天,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在王城公园成功举办,牡丹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王城公园,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牡丹花,犹如被电击了一般,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我一下子被姹紫嫣红、艳若蒸霞的牡丹迷住了,那一株株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牡丹,红的如火,灼灼生辉;白的似雪,冰清玉洁;还有恬静典雅的姚黄,贵气逼人的魏紫……这边赵粉正绽露着迷人的芳姿,那边豆绿又袭来沁人的馨香;一片片洛阳红在顾盼中生辉,一株株贵妃插翠迷醉了游人……我一边欣赏牡丹绝代的芳华,一边寻觅着国色天香的诗韵。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天生丽质,容颜绝代,踏着春天的节拍,在四月里激情绽放,她花开无声,馨香四溢,一颦一笑牵引着无数人的心。“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中的诗句。庭院中的芍药花虽然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虽说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一旦绽放,便会轰动整个京城,令无数人为之兴奋。诗中一个“动”字,情态毕现,使人穿越时空看到了当时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赏花场面。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将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赞美牡丹的仙气神韵。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而唐代诗人皮日休在《牡丹》中这样写道:“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开放,时值晚春,百花凋谢,落红遍地,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诗人极力赞扬牡丹巍然独立,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洛阳自古帝王州”, 洛阳称得上牡丹的福地,其山水风土的灵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牡丹格外妩媚。宋代欧阳修曾写过一部专著《洛阳牡丹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牡丹的学术著作。在宋代,洛阳牡丹可谓天下之冠,欧阳修说得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科学研究发现,洛阳一带的土质含有大量火成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花木的生长,这也为欧阳修诗中的“地脉”做了很好的阐释。洛阳不仅地脉水土适宜牡丹,对牡丹更是钟爱有加,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这就是洛阳人与牡丹特殊情缘的真实写照。


在公园的一隅,几株白牡丹兀自静静地盛开,冰清玉洁,芳馨袭人。这里游人相对稀少,春风轻拂下的朵朵白牡丹,洁白无暇,摇曳生姿,层层叠叠的花瓣状如云朵,超尘脱俗,绰约的身姿、绝世的容颜,尽显雍容、富贵、端庄与绚丽,微风吹过,花香在鼻翼间缱绻,惊艳了时光,也温暖了岁月。在花丛中,我还看到几株紫黑色赫然绽放的牡丹,该牡丹胎绿而浅,枝上叶碧而细,花头似墨剪绒,花瓣每有金星掩映,艳冠群芳……


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拍照,把绽放的牡丹和美好的笑脸一起收进镜头、收进记忆里。


人们喜爱牡丹,与牡丹深邃博大的内涵和崇高完美的品格分不开。千百年来,民间有许多关于牡丹的神话传说,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唐代女皇武则天贬谪牡丹花的故事:那是一个大雪飘舞的寒冬,武则天与上官婉儿等饮酒酣醉中下诏,明天游上苑,百花须盛开。次日,百花遵命纷纷盛开,唯独上苑里的牡丹,置武后命令于不顾,没有开放。此举令武则天大怒,遂下令将牡丹放逐到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虽遭此劫难,体如焦炭,面目全非,却依然在凛冽的严寒中挺立,生命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是涅槃重生。来年春风劲吹,牡丹开得更艳,被人们誉为“焦骨牡丹”。这就使洛阳这块宝地,在唐以后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河洛大地流传着,它寄寓了人们对牡丹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赞颂之情。其实,武则天深爱牡丹,为推广牡丹种植及牡丹文化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牡丹虽为“富贵花”,却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加上人们滥挖药材,以至于野生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流连在牡丹花丛间,常常被牡丹历尽艰辛的磨难所激励,牡丹给了人们直面人生的勇气,无论人生有多少挫折和磨难,无论生命有多少失落和缺憾,重要的是她能从容迎接所有过往,一枝一叶把绚丽绽放,一园一圃把风雅奉献。


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牡丹花开富贵,但这富贵却来自贫寒;牡丹天生娇艳,这娇艳却经过了千般锤炼;牡丹花期虽然短暂,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尽情绽放,达到了一种美的极致充分体现了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


洛阳牡丹,有着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如今洛阳牡丹种植数量1394个,10大色系,10种花型,全市有20个规模以上的牡丹观赏园。洛阳牡丹不但以种植面积大和品种全著称于世,更以其挺拔有致、花朵硕大艳丽而享有“甲天下”的美誉。每个品种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姚黄、魏紫、二乔、葛巾、洛阳红、胭脂粉……洛阳,既是千年帝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又是牡丹花城,牡丹展现着仪态万方的王者气度,两者琴瑟和鸣,奏出了一曲曲华彩的乐章。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便是二者珠联璧合的结晶!


始于1983年的牡丹花会,后来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举办四十届,成为洛阳极富特色的盛事,使洛阳这座古都成为开在牡丹里的锦绣之城。每年牡丹盛开时节,我都会邀请外地的朋友来赏花,感受洛阳日新月异的繁华和牡丹文化节的盛况。牡丹文化节已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牡丹催生了人们心中的希望。每年牡丹文化节,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纷纷慕名而来,领略国色天香的美艳,以花为媒洽谈商贸事务。在牡丹盛开的季节,公园小区、街头巷尾、道旁花圃,目之所及,牡丹花随处可见,她以自己的高贵和大雅,笑迎海内外的宾客纷至沓来,人们争相领略牡丹的风采。


牡丹是洛阳最甜美的笑容,她根植于洛阳的血脉,已开成一种文化。近年来,洛阳人早已不满足牡丹单纯的观赏价值,巧妙地让牡丹与现代科技联姻,深度开发牡丹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外延,无数创新的牡丹产品,如牡丹瓷、牡丹茶、牡丹画、牡丹油、牡丹糕点等,以各种绰约风姿,从容走进寻常百姓家,备受人们的青睐。如果说温室催花改变了牡丹春季开花的天性,那么,牡丹延续开发的产业链,却让人们在享用牡丹产品的过程中,感觉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好。


自唐宋以来,牡丹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够富裕起来,牡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


正因为如此,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人们在辛勤种植牡丹、精心培育牡丹、广泛推广牡丹的同时,也将牡丹雍容华贵、高尚不屈的优秀品格融入自己的灵魂,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紧连在了一起。


182ad304dd5a4673bab4d7773b349162_noop.jpg

作者赵克红,文学创作一级,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十次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文联理事,洛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洛阳市作协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协主席。其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发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选及初中、高中、中考试题。著有诗集《燃烧的情愫》《岁月列车没有终点》、散文集《心韵如歌》《炊烟,是盛开的花朵》、中短篇小说集《多梦时节》、评论集《岁月留声》等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 《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责任编辑:郭跃铮 路学锋
地市资讯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