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市资讯 >

聚全民之力 成人间大爱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翟学选 时间:2024-08-26
导读:


微信图片_20240826170326.jpg

         ——写在新修的《慈善法》颁布实施之际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一点烛光可以点亮一隅,万点烛光照亮世界。

 2016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愿意做慈善的人们提供了法律的支持,使慈善组织规范运作有了法律依据同时激活巨量善款实现第三次分配,扶贫济困惠及民生,让亿万深处绝境的人群摆脱窘境,重新点燃生命之火,感受到人间真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新时代需要健康发展的慈善事业需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修的《慈善法》, 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发展全局进行定位,作为完善分配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进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法》的修改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慈善事业、发挥慈善作用的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体现,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规范引导慈善活动,健全监管制度机制,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慈善法》凝聚了社会诸多方面的智慧,是国家主体意志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大,也是社会主流观念的表达。

     慈善事业的发展,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贫穷和富裕、灾难与福祉总是共存有这样一个群体,也许是病魔的吞噬,也许是天灾人祸的侵袭,都会让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生活陷入困顿。同在蓝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共享人生的美好,这是每一个心存善念之人的共同心愿。而要实现这一宏愿,就要激发全社会的慈善动因,参与到全民做慈善的事业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撑起弱势群体的一片天。

人类的生活,是互助的生活,在互相关联中共生,而不单是索取与争斗。慈善如同灿烂的阳光,能够驱散人间心灵的阴霾。没有它,生活将失去光彩。

一百元钱,其价几何?富人买不到一瓶酒,大众不足几日餐。可是,如果捐给一个身陷困境的人,可能就是他一个月的用度。几百块钱,则会让一个贫困娃重回校园,成为他成长的阶梯。点滴之情值千金。

慈善没有门槛。不必说我们自身也不富裕,不必说我们力不从心,面对处于困窘的人,我们可以捐献一块钱,亦可以说一句温暖的话,甚至可以是以温情的目光,都可以给他心灵的安慰。做慈善,不在于你捐赠多少财物,重要的是奉献一片爱心。积善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标记。一个人,慈善是其必备的、深植于内心品质,也是他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基本要求。心中怀有阳光,就会传递温暖。心中种满鲜花,周身散发芬芳当我们做出力所能及的善举,会收获心灵的慰藉因为慈善是人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成员如果都能用基于善良的理解和包容,来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也就奠定了家庭幸福的基石,进而成为这个家庭事业兴旺的根本,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以殷实之资,布施行善,广结善缘,更能保一家趋福避祸。也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慈善是一种无声的正义,正义的力量无可战胜。

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心灵深处那善良的品格。应特别重视的是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中,慈善教育应该成为必修课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慈善意识滋润幼小的心灵,促使他们修养成健康人格。诚如是,短期来说,可以让每一个儿童度过友好快乐的童年,也会有效消除校园霸凌。从长远来说,慈善的因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滋长,成为他们的精神认知和行为自觉,他们就会心生慈念、传播慈爱践行慈善,形成人人慈的社会之风,让慈善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赓续,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切实造福大众。

慈善工作是一项“天使”的职业,需要一支执着于善念、躬行善举的队伍,一支敢做善为有担当的队伍。慈善队伍建设的程度决定着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度。一个优秀的慈善工作者,他会视危困者为亲人,倾心相助。他会把职业当事业,全力以赴。他会以自己的无私的奉献,修炼出一种优秀的品质,成就慈善事业的尊严。各级慈善组织更要守正创新,以社会认同、政府信赖为目标,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大繁荣。

9月5日,是我国第九个中华慈善日,新修的《慈善法》同日实施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福音,让《慈善法》深入人心,唤醒大众深藏于内心的慈善因子,达到知法、用法,维护这一法律尊严,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慈善事业是一个社会工程,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

聚全民之力成人间大爱。

 

 

作者;翟学选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慈善总会



责任编辑:张文彬
地市资讯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