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重庆2019年高职分类考试将于3月开考 考试安排如下

来源: 作者:网络 时间:2018-11-21
导读: 报名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以下简称:高职分类考试)的考生即将在明年三月迎来考试,考试时间如何安排?考哪些科目?各科目分值是多少?请

报名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以下简称:高职分类考试)的考生即将在明年三月迎来考试,考试时间如何安排?考哪些科目?各科目分值是多少?请跟小招一起来了解下。

招生性质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是普通高等教育考试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教育考试。通过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在学籍管理以及就业等方面,与通过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同等待遇。

招生类型

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分为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普高类”(含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招生、高职专科招生)和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中职类”(含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对口招生、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两类。

普高类

1、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招生院校

(1)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招生:经市教委批准,开展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的高职院校。

(2)高职专科招生:全市所有高职院校及经市教委批准来渝招生的市外高职院校。

中职类

招生对象

(1)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对口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2)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中职与高职(专科)贯通培养项目(含“五年制” “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下同)和中职与本科贯通“3 4”分段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中职阶段毕业生。

招生院校

(1)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对口招生:纳入全市高校转型发展的市属本科院校和全市所有高职院校以及经市教委批准来渝招生的市外高职院校。

(2)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经市教委批准,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的普通高校。

考试科目及安排

普通类

普通类报高职分类考试考生须参加文化素质测试和技术科目测试,总分750 分,其中:

文化素质测试包括语文、数学(文科、理科)、英语(无听力测试)三科,各科分值均为 150 分,语文考试时长150 分钟,数学(文科、理科)、英语考试时长均为120 分钟。

技术科目测试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两科合卷(统称“信息及通用技术”),各科分值均为150分,满分30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

高职对口类

注:艺术类、其他类不考专业综合理论,其职业技能测试按相关规定单独执行。

职业技能测试(除艺术类、其他类)中的专业综合理论测试于2019 年3 月高职分类考试时进行(具体时间见上表),采用笔试的方式,由考生报名所在区县招考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测试于2019 年3 月9~10 日由全市统一组织进行,采用实际操作的考核方式,由市教育考试院分类别设置的高校考点具体组织实施。

高职对口类考生须参加文化素质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总分750 分。其中:

文化素质测试由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卷,各科分值100 分,满分300 分。

职业技能测试包含专业综合理论测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其中报考艺术类考生须参加市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作为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并按艺术类专业考试的有关要求执行)。专业综合理论测试分值200 分,专业技能测试分值250分,满分450分。

中职直升类

考试科目:

由文化素质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组成,总分750 分。

文化素质测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卷,各科分值均为100 分,满分30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

职业技能测试:含专业理论笔试和专业技能实作。测试科目、标准、内容由开展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的高校自行确定。原则上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随机确定3门,每门课程分值各150 分,满分450 分。

考试时间:

文化素质测试安排在2019年3月16日上午进行。职业技能测试时间由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的高校自行确定。

考试组织:

文化素质测试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区县招考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测试方案由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的普通高校报市教委和市教育考试院审核备案后自行组织实施。

成绩查询

考生可于2019年3月底(具体时间由市教育考试院确定并公布)通过市教育考试院门户网(http://www.cqksy.cn)、重庆招考信息网(http://www.cqzk.com.cn)查询成绩。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