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比较拨诗心 理性映余音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周德亮 时间:2025-09-15
导读: 近日,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举办了新学期的公开课研讨活动。甄淑霞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比较,是诗歌欣赏的有趣途径》,徐卫平教授、李军营校长及全体教师参与了此次听课与评课活动。

       本网讯(周德亮 侯晓蕾 高晓磊)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近日,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举办了新学期的公开课研讨活动。甄淑霞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比较,是诗歌欣赏的有趣途径》,徐卫平教授、李军营校长及全体教师参与了此次听课与评课活动。

 图片3.png

      “请大家猜一猜这四首诗有着什么共同点?”甄淑霞老师的提问,让教室瞬间沉入思考。屏幕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并列呈现。当学生精准捕捉到“思乡”主题并指出情感多凝聚于尾联时,甄老师颔首肯定:“抓主旨句,就是握住了诗歌的钥匙。”

       课堂转入精微处。李白与马致远的作品并置时,甄老师以《孟子》“论世知人”为引,并将元朝“四类人”制度化作解读马致远苍凉意境的密码。当学生说出“仿佛听到了乌鸦的嘶鸣”时,她立即称赞:“多么有创造性的表达!”

       在探索“意象”与“意境”的玄妙时,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点亮课堂。当学生用“我感受到了一种苍凉之意”描述《秋思》时,甄老师赞叹:“多么敏感的洞察力啊”。而当思维遇阻,她三言两语的点拨又如迷雾中的航灯。阶梯式的方法建构逐渐清晰:抓主旨句、知人论世、分析意象、展开想象、感悟意境。

图片4.png

       当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对比《次北固山下》与《黄鹤楼》时,甄老师借盛唐背景揭示“触景生情”与“借景生情”之别。学生恍然:王湾、崔颢笔下那如晨雾般清浅的乡愁,迥异于李白《渡荆门送别》的甜蜜依恋,亦非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浓重苍凉;它是盛世行旅间,青山绿水偶然触动的淡淡涟漪。

       课堂的诗意未消,理性的审视已然登场。课后研讨中,甄淑霞老师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反应等维度进行说课。徐卫平教授就单元设计、教学目标、学生习得成果、课堂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为一线教师实践探索寻求理论支撑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校长李军营则从评课要有针对性、示范课成功之处和观后反思等方面谈语文教学,对甄老师在课堂上专注投入的课堂状态和感情丰富的朗读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诗意课堂延伸至深度研讨,理性与诗性在此交汇。这堂课凭借“引导-反馈-鼓励”的教学艺术,构建“方法归纳-实践应用”的闭环,为诗歌教学树立了情理交融的示范。


责任编辑:刘新成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