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附近的公园里,老人们正在打太极,孩童们追逐着风筝奔跑,远处传来早班地铁驶过的轰鸣声,像一首永不疲倦的城市交响曲。此刻,我坐在书桌前,望向窗外这片宁静的天地,忽然想起新闻里那个战火纷飞的中东——硝烟吞噬着天空,废墟堆叠成山的加沙,炮弹如流星雨般坠落,无数人在焦土上寻找着生命的裂隙。而这里,是中国,是晨曦中苏醒的东方大地,是无数平凡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翻开地图,中东的轮廓像一片被岁月撕裂的拼图。那里曾是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的碧波滋养过古埃及的辉煌,两河流域的泥沙孕育过巴比伦的智慧。波斯商队曾沿着丝绸之路驮走香料与丝绸,阿拉伯的天文学家用星盘丈量过宇宙的深邃。可如今,这片土地却被仇恨的裂痕割得支离破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争端如千年未愈的伤口,每一次流血都刺痛着世界的神经;伊朗与沙特的对峙在沙漠中投下阴影,让石油的火焰灼烧着和平的希望;叙利亚的孩童蜷缩在废墟的缝隙里,用颤抖的双手捧住最后一瓶水。新闻画面里,一位加沙的老妇人跪在坍塌的房屋前,她捧起一抔灰烬,那里曾是她的厨房,灶台上还残留着未烧尽的面粉,灶台下埋着女儿未完成的作业本。她的眼泪滴在灰堆里,仿佛滴入干涸的沙漠,无声无息。
我们常说“山河无恙”,这四个字在中东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沉重。那里的山河早已伤痕累累:戈兰高地的硝烟侵蚀着橄榄树的根系,耶路撒冷的哭墙被枪声震得颤抖,红海的波涛卷走的不再是商船的帆影,而是难民的叹息。炮弹划破夜空时,当地人不再抬头寻找星辰,而是冲向地下室的避难所。一位黎巴嫩摄影师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数着天上的导弹轨迹,就像童年时数着萤火虫的微光。”这样的比喻让人心碎,因为战争把诗意的童年碾成了尘埃。
而在这片东方土地上,山河无恙是真实可触的日常。敦煌的月牙泉依然在沙漠中闪烁,桂林的漓江倒映着连绵的峰峦,杭州的西湖被春风拂过时,涟漪里荡漾着千年的诗词。我们的山河从未停止生长:高铁轨道如银色的血脉贯通南北,光伏板在戈壁滩上收集阳光的能量,实验室里的显微镜正在破解生命的密码。孩子们不必在防空洞里读书,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黑板上的粉笔字写着“和平与发展”;农民不必在战火中守护庄稼,他们操作着无人机为稻田喷洒农药,丰收的季节里,金黄的麦浪翻滚成希望的海洋。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在一片被文明守护的土地。五千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经历过战火与饥荒,却始终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里藏着对和平的祈愿,唐宋诗卷里的“天下大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理想。今天的中国,和平不是侥幸的馈赠,而是用智慧与坚韧铸就的堡垒。当世界某些角落的夜空被导弹照亮时,我们的城市用霓虹灯勾勒出繁华的轮廓;当别国的孩童在恐惧中入睡时,我们的少年在图书馆里追逐梦想。这不是傲慢的对比,而是对历史的敬畏——我们深知,和平需要代代相传的努力。
记得去年冬天,北京街头飘着初雪,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那一刻,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屏幕前的我也感到胸口发热。这是和平的薪火,是东方智慧为世界点燃的光。中国没有用枪炮去争夺石油与土地,而是用对话的桥梁连接彼此的伤痕。就像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中传递的不是战争,而是瓷器与哲学的共鸣。在加沙的救援物资箱上,印着五星红旗的标识;在叙利亚的难民营里,中国医疗队的白大褂是绝望中的一抹希望。一位巴勒斯坦青年在感谢视频里说:“中国人送来的药品和食物,让我们知道人类还有温暖。”这些点滴,都是中国对和平的注解:我们不输出战火,只播种安宁。
朝不保夕的生命在中东挣扎,而在这里,生命被呵护得如春日嫩芽。清晨的医院里,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病房里最动人的乐章;傍晚的广场上,轮椅上的老人与孩童共享夕阳下的嬉笑。我曾在汶川地震纪念馆见过一面照片墙,那些在废墟中被救出的脸庞如今已长成青年的模样,他们的笑容里没有一丝战争的阴霾。这便是中国的力量——灾难过后不是永夜,而是重建的黎明。我们相信,生命不该在炮弹的倒计时中颤抖,而应在阳光下的奔跑中绽放。
语言优美的散文需要诗意的比喻,但中东的苦难却让人难以找到轻盈的修辞。炮弹如流星雨坠落,可流星本应是浪漫的意象;房屋支离破碎,像被撕碎的纸张,但纸张上曾写着家人的合影与孩子的画。尸横遍野的惨状无法用华丽的辞藻修饰,唯有直面其残酷,才能更珍惜此刻的安宁。然而,在书写中国的部分,我却可以肆意挥洒朝气的笔触:田野里无人机喷洒的农药化作金色的雨,实验室培养的稻苗在试管中生长出绿意的奇迹,校园里晨读的少年用英语与阿拉伯语交织成未来的对话。这些画面不是虚幻的乌托邦,而是每一天正在发生的现实。
或许有人会说,中东的动荡离我们太远。但人类文明的脉搏从未分割,战火中消逝的不仅是当地的生命,更是全人类对和平的信仰。当以色列的导弹摧毁伊朗的核设施时,我们担忧的不仅是地区的安危,更是核阴影笼罩下的全球噩梦;当红海航道被封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航运的停滞,更是全球化时代共同命运的脆弱。中国深知,世界的伤口不会在围墙外自愈,因此我们派遣维和部队守护动荡之地,我们用“一带一路”的倡议为破碎的经济缝合生机。这不是干涉,而是以东方哲学的“和合”之道,为世界的裂痕贴上温暖的膏药。
站在黄浦江的岸边,眺望对岸的摩天大楼群,玻璃幕墙映照着天空的流云。这里没有战壕的阴影,只有货轮在江面划出悠长的波纹,金融数据在电子屏幕上跳动着繁荣的韵律。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叙利亚工程师告诉记者:“这里的夜晚让我想起大马士革停电前的样子,但那里现在只剩下黑暗。”他的话让人明白,灯火通明的城市不仅是钢筋与玻璃的杰作,更是和平秩序的结晶。中国的每一盏路灯,都在为远方的战火投下一道光明的对照。
我们生于和平的年代,但和平从未理所当然。当新闻里传来加沙儿童蜷缩在防空洞唱生日歌的画面,当社交媒体上流离失所的难民举着“我们需要活着”的标语,我们该更清醒地守护这片安宁的土壤。从“永不称霸”的外交誓言,到在联合国为巴勒斯坦投下的支持票,中国在用行动证明:强大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撑起更大的和平伞盖。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手持莲花,穿越千年依然飘逸,那正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期许——让战争的戾气化作风,让苦难的泪水结成露,滋养出新的橄榄枝。
文章结束时,我想起《诗经》中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东的百姓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他们的苦难不该被漠视,他们的希望更应被点燃。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为自己的山河无恙而自豪,更愿以这份和平为炬,照亮世界暗角。或许有一天,当加沙的孩童不再在废墟中寻找课本,当伊朗与以色列的边境盛开玫瑰而非埋藏地雷,当红海的浪花只为商船的欢歌起舞——那便是人类共同书写的,最动人的散文。
此刻,窗外的花草树木仍在摇曳,叶片上的露珠已蒸发成阳光的一部分。中东的硝烟与这里的宁静,此刻都在同一个时空里呼吸。但我知道,在这片被文明守护的土地上,我们正用和平的力量,为世界写下另一种可能。山河无恙,人间有光,而这光,终将穿透所有战争的迷雾,照亮每一双渴望安宁的眼睛。
卢新松,笔名陆渴望,供职于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半月刊、《中国村庄》杂志、《美好生活》杂志、《河南智库舆情网》等综合媒体;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丁字路口》(台海出版社)、《城狐社鼠》(中国名家出版社),抒情诗集《家乡的九月》(辽宁民族出版社)、《世纪大合唱》(黄河出版社)等。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