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洛文化
文/赵克红
河洛文化,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称为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为核心。由于该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所以自古夏代开始,河洛文化长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我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洛阳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洛文化以其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河图洛书为代表的众多物质文化原创地的根源地位、三代之居帝都之区的政治地位、八方辐辏的正统地位、悠久厚重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母体和渊薮。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河图洛书”衍生出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河图洛书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它滋生于洛河流域。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洛阳不但是十三朝古都,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素有“九洲腹地”之称,北有绵延巍峨的邙岭,南望驰骋千里的伏牛山,东临嵩山,西眺崤山,境内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河并流,土质肥沃,物产丰饶,周山环绕,雄关林立。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一是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 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河洛文化乃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迁徙,甚至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在中原。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几千年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
洛阳四周环山,地势险要。它背负邙山,南眺龙门,左控函谷,右握虎牢。犹如东汉傅毅《洛都赋》所描述的:“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狭成皋之严阴,扶二崤之崇山。”在当时人们所知道的地理概念中,洛阳地处崤(崤山)函(函谷关)古道,为东西之中;位黄河、淮河之间的交通要冲,居南北之中。夏人背过黄河可到河北平原和唐尧汾河谷地,南经伊阙、轩辕关可下南阳以至江汉平原,西过崤山、函谷送可通后稷关中盆地和甘青地区,东出虎牢关可抵东夷江淮平原乃至太湖流域。洛阳居中央而应四方,可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正因为此,洛阳作为王朝理想的建都之地,夏代为之都,商、周袭之,以至于“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神书》)。中国历代王朝“言必称三代”,一直被封建帝王视为古之圣人明君,今之为君者的楷模。由此,洛阳为“三代之居”,“天下之中”的理念,“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之王者之里”(左思《三都赋》)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延续,根深蒂固,成为后世诸多王朝定都的主要根由。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大约近三分之一的时期,洛阳是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其历史地位犹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说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走进深邃的历史,凝眸河洛文化,炎黄二帝在广袤丰厚的河洛大地上,用他们的聪明睿智,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第一乐章,从而使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炎黄二帝成为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永久动力。在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粟、黍、大豆、小麦、稻等农作物籽实,说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已经栽培多种农作物。河洛地区先进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国的建立,亦为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照实的经济基础。
钟灵毓秀的河洛大地,曾养育了我们的伟大先人。璀璨的河洛文化,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
作者赵克红,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十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协主席,《香港文艺杂志社》顾问。其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治日报-法制与新闻网》《河南智库舆情网》《文艺报》等百余家报刊、网站发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选及初中、高中、中考试题 。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等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 《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