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河南省洛阳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抓手,推动改革工作实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国有企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文旅发展等领域成效显著,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10月20日,洛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洛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陈卓详细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情况,洛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楷,市政府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何婧,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胜国,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天文出席发布会,现场回应记者提问。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智建国主持。
五年来,洛阳锚定改革靶心,累计谋划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近800项,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洛阳市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整体性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实施方案》《洛阳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等一批标志性改革方案。国有企业改革、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开发区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31项改革案例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改革“含金量”持续提升。
国企改革“强身健体”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属国企保持“稳中求进、竞进有为”态势,资产总额突破46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24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18.47%、13.25%、3.87%;国宏集团、万基集团多次跻身“中国500强”,国晟集团连续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同时,市属企业累计上缴税费超120亿元、国有资本收益超17亿元,89.13亿元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助企纾困减免租金4217万元,吸纳新增就业1686人,“顶梁柱”作用充分彰显,该市在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中获评A级。
创新驱动点燃“新引擎”。截至目前,洛阳全市创新平台总量达4083个,近五年累计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个、高技能人才28.1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16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7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领跑全省、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洛阳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突破口,梳理跨部门跨层级联办事项,创新实施并联审批、联合办理,推动新生儿出生、残疾人服务等32项高频“一件事”实现“一次申报、多部门协同、限时办结”。改革后,审批时限、跑动次数、申报材料分别压减85%、83%、77%,惠及群众超55万人次。2023年,洛阳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一,成功入选首批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经营主体总数突破78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41.8%。
开发区改革释放“新活力”。作为经济建设主阵地,洛阳将29个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为1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形成“一县一开发区”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累计引入专业运营团队44家、招引紧缺人才500余名,所有开发区均完成社会职能剥离,发展效能显著提升。
此外,洛阳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建成乡里中心2136个、邻里中心363个;6.02万名教师竞聘上岗,2215名校长取得职级认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三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全覆盖,325家住院业务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DIP支付方式改革,城乡“五级四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文旅发展再攀“新高峰”。洛阳加快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4年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收入1208.6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64.58%、51.95%;今年以来,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
金融赋能产业“新发展”。洛阳通过“直投+基金”双轮驱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传统产业“有中生新”,以耐心资本助力产业升级,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100余家,支持培育上市企业33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动能。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