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院落,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自西晋以来,藏有历代墓志刻石2000余方,镶嵌在十五孔窑洞、三个天井和一条走廊的内外墙壁、柱子上,其中唐人墓志多达1700余方,占我国出土唐志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典章制度等,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广大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书家向往的殿堂。
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酷爱金石,还与于右任、章太炎、康有为、张广庆等人交往甚密。在他们的影响下,1931年,他托人在洛阳各地广泛收罗历代墓志铭及书画石刻。他与于右任商定,凡“魏志”皆归于氏,而唐志皆属张门。之后,于右任将“魏志”集中于陕西三原,而“唐志”则由张钫运至家乡园中,辟地建斋,将收集的墓志铭镶嵌其上。“千唐志斋”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撰书题额,并附有跋语云:“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嘱章炳麟书之。”此乃斋名之由来。
千唐志斋是我国唯一的墓志博物馆,也是金石碑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映着大门,有座被藤蔓“包围”的石屋,这是张钫先生的书房,名曰:听香读画之室。它于1918年建成,已历经百年风雨。“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八个古拙的大字,分别镌刻在书屋正面的墙体左右,吸引着人们玩味着其中的奥秘哲思。房门紧闭,透过窗子,但见屋内桌子上摆放着笔墨,几把椅子、一张茶几临墙依次排开……张钫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谈笑几鸿儒,读书、泼墨染春秋的吧。
行走于一方方碑刻间,如同穿行在历史的巷道中。这里,记载着朝代的更替,记载着个人的兴衰,一个字一个字的叠加,却是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人的缩影。在这里,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有多么大的差距,无论风光或坎坷,一方青石成了最终功过评说的承载。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增加了古代文化的分量。这两千多块碑志,每一块碑志都是一个逝去的梦,其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这故事虽历经千年,却仿佛又在眼前。
石碑上,在凸凹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触摸到了先人的风骨和血脉,触摸到了唐代社会发展的形态,触摸到了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底蕴和走向。于是那些王公贵族,士卿大夫,男男女女,他们的荣荣辱辱,功过是非,以及历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郑板桥、米芾、刘墉、王铎、康有为、章太炎……这一个个让我仰慕且尊崇的名字,被我一一收入眼中。品读这些碑刻,就像与这些大师们握手、交谈,有种难以言表的荣幸。上千年的历史,浩浩荡荡如大江汹涌,如飞瀑流泉,而此刻,仿佛一下子都涌到了我的面前。
我触摸到郑板桥的那支笔了,翠竹在他的笔端摇曳生姿,在石碑上栉风沐雨,舒展百年而不凋零;而王铎那支巨大的狼毫,直而有力,正而有骨,在纸上奔走,如枯藤缠绕老树,如虬龙腾云驾雾,一撇一捺尽显文采风流……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短短几个时辰,恍然穿越了千年光阴。石刻冰冷无语,但由它所承载的史料信息,却如星空浩瀚。这些中国古人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无论是墓志、绘画还是楹联,都在无声却有形地淘洗着来来往往的过客的心灵。
作者赵克红,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第九、十次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分别刊发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法治日报-法制与新闻》《法新洛阳》《诗刊》《河南智库舆情网》等报刊、网站,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选及初中、高中、中考试题。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等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