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文卫 >

赵克红:玄奘故里纪行

来源: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赵克红 时间:2024-06-18
导读: 我对玄奘的最初印象,多来自小说和影视剧。近年来,我曾多次到过玄奘故里,对玄奘有了颠覆性的认识。玄奘只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塑造唐僧这个人物的原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小说中、影视剧里虚构的那个唐僧,那个心慈面善、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遇到难事就束手无策的唐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前段时间,我随一位研究玄奘的朋友,前往位于偃师区缑氏镇的玄奘故里探访。

我对玄奘的最初印象,多来自小说和影视剧。近年来,我曾多次到过玄奘故里,对玄奘有了颠覆性的认识。玄奘只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塑造唐僧这个人物的原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小说中、影视剧里虚构的那个唐僧,那个心慈面善、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遇到难事就束手无策的唐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如今的景区,比以前扩大了很多,主要由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苑墓地三大部分组成。走过景区高大壮观的山门,跨过马涧河上的石拱桥,步行百余米就来到玄奘故居前。缓步走上18级石阶,抬头便看见大门上蔚为壮观的汉白玉乌头门,四周汉白玉栏杆上雕有石狮、流云、禽鸟花卉。由大门向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故居青瓦白墙,朱门红柱,错落有致,布局巧妙。

故居大门上方匾额上的“玄奘故居”及大门两侧的木刻楹联“千秋独步佛教慧日,万里投荒中华脊梁”,是国学泰斗、著名学者、玄奘研究专家季羡林题写的。

庭院西侧,一棵葱茏翠绿的皂角树与一棵槐树紧紧拥抱,缠绕而生,令人啧啧称奇。据说,这里原先只有一棵皂角树,玄奘大师圆寂后,树顶被雷击掉,树干日渐腐蚀,成为空洞。但后来根部发出新枝,居然长出一株形似凤凰的槐树,名曰“皂抱凤凰槐”。它的旁边,有口开凿于北齐年间的老井,叫陈家古井。井上面有摇水的辘轳,可以打水饮用。据说饮此井水可治百病、长智慧,故为“慧泉井”。

正厅慈恩堂朱漆门柱上的楹联前,站着几个人在品读,我便好奇地凑上前,上联:乘危远迈十七载,独行五万里,求大乘贝叶真经,名震五竺,巍巍法门领袖;下联:仗策孤征超百国,译经逾千卷,创法相唯识正教,范垂三界,佼佼民族脊梁。该楹联从多角度、全方位恰当地评价了玄奘大师的辉煌功绩和灿烂人生。

在慈恩堂内东北角,供奉着一尊玄奘檀香木雕像;正中为玄奘大师高2.3米塑像,其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左侧为玄奘大师的高足窥基(俗姓尉迟);右侧为另一高足圆测(新罗人)。这两位弟子是玄奘当年翻译佛经的主要助手,也是他创立法相唯识宗的主要传承弟子。

故居西厢房,面阔3间,进深4米,现辟为玄奘生平事迹及业绩陈列室,分国内游学、西行取经、译经弘法、创宗立说几个部分。这里一份份翔实的资料,充分印证了玄奘只身奋斗十七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经卷的艰辛。东厢房建制同西厢房,为少年玄奘出家前受启蒙教育之所,再现了少年玄奘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我看着墙上展示的壁画,听着讲解员讲述真实玄奘故事,对历史上真正的“唐僧”顿生敬仰之情。

玄奘公元602年出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又去世。失去双亲的他,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跟随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出家。由于有良好的儒学根底,加之勤奋好学,短短几年时间,他的才华就得到充分发挥。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独到的见解也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他又在国内游学9年。“学,然后知不足。”他知道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决心离开长安,前往印度,寻求佛法的真谛。他只身一人徒步奔走在西行取经的漫漫征途上,没有白龙马,只有一匹瘦弱的枣红马,更没有三个徒弟,孤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他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心中的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在那里,他师从戒贤大师,不知疲倦、如饥似渴地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等论典,凭借非凡的勤学与悟性,备受戒贤赞赏。在佛陀的故乡,玄奘遍读经典,学业有成,最终被尊为“三藏法师”,成为智慧的化身,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带着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启程,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返回故土。玄奘“西天取经”历尽风雨坎坷,绝粮不悔、重病不悲,终于取回了“真经”,完成了他矢志不渝的夙愿。回到长安后,玄奘历时19年,把印度佛经翻译成中文,先后翻译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主要有《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他还把中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传入印度。他对佛经的翻译,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十分严谨,被称为“新译”,其部分著作成为现今研究中亚、南亚及印巴古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往事越千年。玄奘坚韧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众多慕名前来观瞻的游人。

走进玄奘故里,认识真实的玄奘,认识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舍身求法的人,认识中华民族的脊梁。同时,也深刻领悟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历史故事。

3e030b6c2848498796f9ef91fa1d4167_tplv-obj.jpg

       作者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协主席,洛阳市作协名誉主席,《香港文艺杂志社》顾问。其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多次被收入各种选本,及多省、市语文考试试卷。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等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 《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责任编辑:郭跃铮 文清 韩伟荣
科教文卫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