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智库访谈 >

惩罚孩子 不能简单粗暴

来源: 作者:网络 时间:2015-04-15
导读: 惩罚孩子 不能简单粗暴

   核心提示:过度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产生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无价值感、自怜。其次,孩子受惩罚时,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取悦家长上,而不是认真反思自己错在哪里及如何改正。

  一天,王娣带孩子跟同事一起吃饭。儿子木木一坐下就开始玩餐具,一会用筷子敲碗,一会又用勺子把茶杯里的水舀到碗里。菜上齐后,木木挑三拣四不说,还把旁边阿姨好心夹给他的菜扔到盘子外面。王娣最初还小声制止木木,后来声音越来越高。最终,她忍无可忍,把木木拽起来,按在椅子上,扒下裤子,狠狠地打了几下屁股。还边喊:“带你出来,丢死人了!看我今天不好好收拾你!”

  尽管现在打骂孩子的现象已经少了,但家长有时难免被孩子的调皮捣蛋或屡教不改气昏头,盛怒之下揪过来就打,手没轻没重,对孩子的惩罚可能会过度。而“你真笨”、“你真让我失望”等否定言辞,以及“你必须”、“你应该”等强迫的话语,都会伤害孩子。受到的惩罚越重,越可能减轻孩子的内疚感。他们认为受罚能抵消错误,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错误。再次,模仿是孩子天生的本能,惩罚行为会被效仿,“拳头底下出真理”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认知,恃强凌弱恐怕会成为他今后处理问题的方式。最后,长期承受过度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与父母发生沟通障碍,对父母不再信任,也不信任他人。

  事实上,孩子应该承受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而且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爱他的。带着爱意的惩罚有几个原则:一是先肯定,再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二是孩子听不进去时,惩罚可以过夜,待双方都冷静下来再说;三是事后与孩子有约定,类似错误绝不再犯;四是惩罚不可用语言和肉体暴力,可以让孩子去角落里静一静。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方法:

  1.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溜溜总喜欢乱扔玩具。有一次,妈妈很生气,已经濒临发怒的边缘,可溜溜还缠着要陪他玩。妈妈灵机一动,借机说:“妈妈不能陪你玩,因为要收拾被你弄乱的房间。”说完,她便开始收拾屋子,不搭理溜溜的耍赖。过了一会,溜溜自己走进来,默默地帮妈妈一起收拾。其实,孩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不懂事,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冷处理的精髓在于把孩子当成人看,让其自己体验做错事的后果,潜移默化地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2.不当众惩罚,留下尊严。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如果常在公共场所或亲友、同学面前受罚,不仅可能失去自尊、自信,还可能破罐子破摔,成为“二皮脸”。像案例里的王娣,就不妨把孩子拉到外面批评,或者回家再做适度惩罚。

  3.换个角度,寓罚于学。爸爸给小川买了个会模仿动物叫声的闹钟,小川爱不释手。为了弄明白闹钟里的秘密,他把闹钟拆开,却装不回去了。爸爸看到后平静地说:“你可以试着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小川不仅修好了闹钟,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明白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4.惩罚有度,制定长远目标。惩罚是一件需慎重对待的事。家长的惩罚要有度,比如用严肃的眼神审视,孩子往往就能明白父母的意思,并检点自己的行为,也可采用取消孩子喜爱的活动、去某个角落单独待会等非体罚形式。惩罚孩子还要有长远目标,比如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一旦越过底线就会受到惩罚。

智库访谈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