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刚结束,春节近在眼前。随着“年味儿”日渐浓重,烟花爆竹燃放政策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相比于过去,今年这一话题受到的关注明显更多,这一方面有疫情之下,公众更需要通过节庆活动释放压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多地改变既有规定,有条件地允许民众燃放烟花爆竹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有关。
在那些放宽“禁放”政策的地方,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有所担忧。而在那些坚持“禁放”政策不动摇的地方,也不难听到呼吁本地政府“跟上”的声音。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由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社会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既有政策、优化既有政策,使其与社会现实需求相匹配,无疑是一个极具公共讨论价值的话题。
总结当下舆论场上的声音,大体可以将人们的观点分为两种。有的更喜欢“热闹过节”,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对传统年俗的延续与坚守,有利于营造祥和美好的节日氛围,并呼吁当地政府放宽政策要求;有的则更多看到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对其带来的噪音、污染与安全风险深感忧虑,他们不仅希望政府坚持“禁放”政策,还希望政策力度能进一步加深。支持这两类观点的人数,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此消彼长,但总有一些坚持己见的人无法被对方说服,以至于双方的激烈交锋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相应地,各地的“禁放”政策也不时发生变化,显得有收有放、有张有弛。
乍看这些争论,我们可能会对烟花爆竹问题一头雾水,不知道哪方的观点更为正确,也不知道如何化解双方矛盾。但是,在舆论“两极对立”的表象之下,解决问题的“钥匙”很可能不在任何一边,政府政策也并非只有“严格禁放”和“想放就放”两个选项。
普通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往往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也难免想得不够周全。喜欢烟花爆竹的人,可能会出于直觉反对一切“禁放”措施;讨厌烟花爆竹的人,则认为“一禁了之”的做法没什么不妥。这些声音听起来好像很夸张,其背后的诉求却未必真有那么极端。对于这些声音,有关部门不妨认真倾听,努力在各方诉求与生态环境考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民众满意的折中方案。
要把这个“平衡点”定位出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别情绪化表达中的“二极管思维”,认识到具体问题的复杂性,进而从细节入手寻找合理方案。
事实上,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有很多政策维度。单就“禁放”而言,就有全面禁放、特定时段许可燃放、特定地区许可燃放、由特定单位统一集中燃放等多种选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烟花爆竹专营、税费调控、要求买家现买现放等方式控制污染规模、削减安全风险。这些“政策工具”的具体用法,都是公众可以讨论,政府可以选择的。
对各地政府而言,想要制定出最适宜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既要倾听民众直接表达出来的声音,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考相关统计数据和专家意见后,科学作出决定。到底采取哪种政策最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最终也要由执行效果说了算。
面对舆论场上的纷争,需要明白:中国有14亿人,其中又有超过10亿网民,人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具体到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上,有人看重“年味儿”、有人看重环保、有人希望延续传统习俗,有人更倾向于移风易俗……大家各有各的立场,也各有各的道理。对此,人们可以充分讨论,彼此倾听、理解,在观点的碰撞过程中找到共识与社会实践的“最大公约数”,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烟花爆竹问题,也适用于更多公共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