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23时,据@羊城晚报 报道,部分不法商户为了牟利,在凉茶里非法添加不明成份的西药。广东番禺警方获悉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办案民警在番禺区范围内的凉茶铺随机取样40份,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送检40份样品中,有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目前,已抓获涉案人员15名,缴获有毒有害凉茶原材料一批。涉案11家凉茶店铺已被依法查封,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件信息迅速扩散 网友“怒”“笑”交加
根据新浪舆情通统计,在6月29日至7月2日期间,相关事件的全网信息量达到2.07万条。从信息走势图上可见,@羊城晚报 报道相关消息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6月30日到达峰值,为1.52万条。
分析参与该事件微博传播的转发层级可以看出,一次转发占比达57.13%,四次及四次以上转发占比为18.40%,可见网民的转发扩散相关消息的意愿较强。
分析信息属性,敏感信息占比为78.85%,网民对于涉事商家非法添加药物有较多负面情绪。分析微博表情可以看出,“费解”“怒”等表情被频繁使用,网民对涉事商家在凉茶中添加药物负面情绪较多,同时,部分舆论对有人相信凉茶“疗效”表示难以理解。“笑cry”“允悲”“吃瓜”等表情,表达了部分舆论对相关消息的戏谑情绪,如@新周刊 称“布洛芬凉茶,甲硝锉凉茶等,你想治什么,凉茶里面都有”。
凉茶监管存漏洞 严惩成期待
广东凉茶是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作为一种含中草药成分的饮料,国家将其列为食品来管理,按照规定,食品里禁止添加药物成分。
部分舆论呼吁严惩涉事商家。齐鲁晚报客户端称“这种在凉茶中添加西药成分的行为,既‘谋财’又‘害命’,是挑战食品安全,拿消费者健康权开玩笑的恶行。值得注意的是,在作为食品的凉茶中添加西药成分,已涉嫌犯罪”;时评界评论称“这些不法商户在凉茶里加西药、将凉茶当药卖的违法行为,已然有非法行医、谋财害命之嫌,不能简单以食品安全问题处置,需要依法予以重罚重判,以达到警示效应”。
根据报道,在随机取样的40份样品中,含有西药成分的有15样品,占总数的37.5%,所涉商家数达11家。部分舆论认为此数据足以说明,商家在凉茶中添加西药的行为已形成一定规模,暴露了凉茶的监管漏洞。光明网评论“在法律利剑高悬且处罚日益严厉的情况下,在食品中加药物,除了不法商人趋利因素的使然,还与凉茶行业标准缺失导致的监管漏洞,有着直接关系”。同时部分舆论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工人日报发文称“监管层面更应站在保护传统文化、民族品牌的高度,严查严管某些领域非法添加泛滥的现象,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凉茶“加料”年年上演 舆论: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关于凉茶里添加西药的事件,以前也曾发生。例如,据广州日报2018年1月2日报道,广州越秀区中山六路一家凉茶铺,为增加凉茶功效,在凉茶中添加了咳特灵胶囊、氨咖黄敏胶囊,咳特灵胶囊、氨咖黄敏胶囊等多种治疗咳嗽、感冒的西药。2019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也曾审理一起凉茶中添加消炎药来提高“下火王”凉茶效果的案例。
分析近一个月凉茶相关信息美誉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凉茶中添加西药的相关新闻被报道后,公众对于凉茶的美誉度明显下降,负面消息占比增多,侧面可见凉茶中加西药相关消息的出现,损害了这一传统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部分舆论呼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凉茶具有所谓的疗效。红网表示“消费者要保持理性,有病要上医院去及时医治,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商家打着‘一碗凉茶,药到病除’的噱头”;广州日报称“消费者更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不轻信‘特效’凉茶的‘治疗’作用,真生病了,还应到正规医院就医,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