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焦点 >

大病众筹莫成了“众愁”

来源:长安观察 作者:admin 时间:2022-08-23
导读:

image.png


如今,面对超出家庭承受范围的医疗费用,许多人都会选择在大病众筹平台求助。然而有媒体报道,在这样的生命接力中,个别“职业筹款推广人”竟然要抽走7成左右的善款。面对质疑,相关平台回应称,筹款中介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未来将持续完善平台规则和风控体系,让“灰产”从业者没有漏洞可钻。

    

作为新兴产业,众筹平台这些年发展势头迅猛,也确实依托自身渠道优势,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就拿行业龙头水滴筹来说,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超过4.03亿人经此向近250万名患者捐款约509亿元人民币。也正是着眼于这一产业的成长性,一些人做起了众筹背后的生意,甚至发展出了完整的产业链。所谓“职业筹款推广人”,正是其中一环。通过这一群体的介入,许多病人的筹款信息可以突破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让更多人看到并参与,以获得更多帮助。

    

但事实说明,初始产业样貌下的众筹平台,往往难逃野蛮生长的状态。一来,行业对“职业筹款推广人”尚无明确行为规范,抽成多少基本是“信口开河”。7成的畸高比例,意味着其商业性远超公益性,吃相赤裸且难看。二来,平台想拿一纸声明将自己与“职业推广人”划清界限,但“灰产”毕竟寄生于平台,守土之责是无法忽视的存在。近些年,从地推人员“扫楼式”筹款,到求助文案成故事会合集,再到众筹文章代写、财产证明造假……大病众筹的丑闻接二连三。倘若任由平台被“绑架”、善心被消费,不仅会使众筹陷入信任危机,更会引发“狼来了”效应。

    

产业盘子越做越大,步子不能越走越偏。作为一个基于爱心的产业,平台需要做好商业与公益的平衡,惟有把每一笔“善心账”都摊在阳光下,才能让人“捐得放心”。在这方面,既少不了对平台收费模式的全面监管,也离不开平台内部的严格审核与自我净化。另外,有些病人筹款难、推广难的现实需求也值得被正视,是否要引入“职业筹款推广人”,这一群体的规范是什么,都亟待明确。这方方面面的内容,考验着平台的管理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平台能走多远。



责任编辑:旭峰
舆情焦点

网站首页 - 河南要闻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