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焦点 >

【新京报评论】不能让消费者困在手机卡"二次放号"里

来源:新京报评论 作者:admin 时间:2024-04-03
导读:

“二次号”所引发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某种普遍性。

▲资料图:手机拨号界面。图/IC photo


 | 信海光

3月28日,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消费者购买新手机卡频遭“二次号”困扰的现状,颇引人关注。


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在数量庞大的用户面前,手机号属于稀缺资源。“二次放号”能循环使用码号资源,是有效盘活闲置通信资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际通用方法。但因为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二次放号”却带来了一系列涉及个人隐私乃至金融安全的隐患。


比如有的消费者使用了“二次号”后,就因为前号主自身的债务问题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接到催债的电话,饱受骚扰;有的用户在使用了“二次号”后,发现可以轻易通过手机验证登录前号主绑定的支付宝和淘宝账户、微博账户,其隐私一目了然。


在网络搜索栏以“二次放号”为关键词搜索,会自动跳出“二次放号的手机有贷款怎么处理”“二次放号能查出原机主信息吗?”“二次放号的手机号安不安全”等搜索提问,可见“二次号”所引发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某种普遍性。


“二次放号”引发的相关问题肯定与运营商脱不开干系。根据记者调查,现在的存量号码,“大部分是二次放号的号码”,未经二次放号的号码也有,但“不多,需要仔细找找”。


如此大量的“二次号”被投入市场,但运营商一般却只负责将号码与原号主之间的合同关系“注销”,而没有处理这些号码与庞大的软件提供商之间关系的绑定,以至于滋生隐患。从这个角度讲,运营商有义务在“二次放号”的同时,充分告知用户其中蕴含的潜在风险。


而且,运营商也应该与各软件提供商展开合作,将“二次号”之前的所有绑定一键解除,将之“洗干净”之后再拿到市场上二次投放。


但这又涉及一个新问题,即原号主的互联网账号会被强制注销,由“休眠”变成“死亡”。


这就不得不审视“二次放号”困局背后的一个社会大背景。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高度依赖手机号绑定互联网服务,甚至很多App运营者强制用户必须以手机号进行绑定和注册。当手机号一旦不再属于某用户,就很容易关联一系列隐患。


因此,要真正破解“二次放号”困局,实际需要从两头着手。一方面运营商应该承担更多义务,把更“干净”的“二次号”投放市场,从运营商一侧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过度依赖手机号的现状展开综合治理,使消费者在注册互联网服务时有更多其他选择,而不是非手机号不可。


事实上,强制绑定手机号本身就是很多互联网服务商为自己省事、卸责的懒办法,手机号注册也不是实现实名制验证的唯一途径。至少,互联网服务商在需要的时候应该允许用户将手机号注册账号换绑成其他注册方式,比如邮箱注册、社交账号注册等。


因此,规范“二次放号”远不止是运营商的责任,而需社会各方通力配合。为此,早在2017年5月8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已有“码号服务推进组”被建立,针对跨行业码号资源的规范使用等问题开展研究。该组在2022年还推出了“一键解绑”服务,可解除持有手机号与互联网账号之间的绑定或关联关系。这显然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舆情焦点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