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蜜度及旗下微热点研究院联合新浪政务新媒体研学中心举办的数据智能在线课堂第一期课程全新上线。
本期课程围绕“数据智能与舆论危机应对”主题展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老师,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传播与新引导》为主题授课。以下为本期课堂笔记:
一、网络舆情面对的传播环境新变化
◆环境新变化
目前,网络舆情面对的传播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分发、社会化消费
◆接力传播
舆情可分成以下六个发展阶段:
● 自媒体爆料化阶段
● 热点化阶段
● 新闻化阶段,是集中报道阶段
● 集中化阶段,牵出更多问题
● 段子化阶段,恶搞渲染放大问题
● 典型化阶段,贴上典型标签
◆圈层化传播
圈层化传播,又称关系传播,指人际圈子取代大众媒体成为第一信息渠道。在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舆论散点化的主体演变为靠一个个社区勾连起来的碎片化、部落化的格局。
◆情感传播
近些年,舆论研究出现转向,往关系和情感两个维度转移,多研究舆情主体之前的结构关系、事件背后情感的渲染、情感的生成和情感的传递机制,进而反推舆情引导和传播的问题。
二、网络舆情传播新特点
◆舆情新特点
● 网民从对“事实不清”的质(较真模式)转变为“道理不明”的质疑(冲突模式)
● 关注内容从“事实和利益”冲突转变为“观念”冲突
● 话语表达从“广场式的众声喧哗”到“客厅式的窃窃私语”
● 舆论场主体:从“技术-公权力两方角力”到“多元力量纠结对决”
● 网民主体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偏见共同体”与“行动共同体”
● 网民行为从“围观-较真”模式到“应激-遗忘”模式
三、网络舆情的新引导
◆舆情的日常处置-情况通报
● 情况通报发布原则
· 主动发声,抢占先机
· 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 以人为本,表达关怀
· 坦诚开放,适当致歉
● 处置建议
· 宜疏不宜堵
· 宜快不宜迟
· 宜诚不宜怼
● 情况通报写作原则
· 生产的是情感“认同”而非“事实”
· “形式”比“内容”有时更主要:“如何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 视角是“平视”而非“俯视”
· 诉求是“解气”而非“解惑”:“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引用大量法条)
· 追求是“关系”而非“管理”
◆舆情的日常处置-新闻发布
● 新闻发布会处理误区及潜在舆情
· 直播莫名中断 被质疑有“掩耳盗铃”之嫌
· 会议统筹混乱 回应提问多成搪塞推诿
· “不清楚”“不知道”“不掌握”成回应关键词
· 人文关怀欠缺 权责“清晰”显现处置冷漠
● 新闻发布会注意事项
· 确立多元、动态和立体化新闻发布机制和平台,回应舆论关切核心信息务必又快又准
· 新闻发布应有态度,“不知道”不等于可以“不关切”
· 构建动态回应发布会并非只有台上时间
· 统筹兼顾,授权充分,发布会不需多台唱戏
◆负面舆情引导-应对误区
● 舆情应对心理误区
· “网络可控”心理: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是可以控制的
· 网络恐惧症:好事也怕被传变味,害怕网络
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
· 网络洁癖症:负面信息见诸网络,就认为是大祸临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越忙越乱,最后是自乱手脚
· 身正不怕影子歪心态:自认为行得正立得直,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网民反馈,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
· 网络让问题扩大化错误观念: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
· 围追堵截、避之不及思维:错误“七字诀”“捂、盖、拖、堵、躲、删、压”,越捂越发酵,越盖越围观,越推越人肉
· 对舆情“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置失当
● 树立舆情应对意识
· 舆情就在我身边:舆情应对是一场人人都在场的战争,任何人都不可能存在侥幸心理
· 舆情不是敌情:舆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舆情时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 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在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中,被动回应的效果远不如主动说明
· 舆情引导范式必须要转型:舆情处理不能着眼于临时应急,而要注重平时预防
· 源头意识:舆情应对与引导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再好的舆情应对都不如把线下的工作做好做扎实
● 负面舆情引导-顶层设计
· 黄金1小时原则:回应速度就是引导力
· 明确责任让部门无法推诿
· 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
· 部门一把手负责制
· 建立容错机制,用宽容失误给发言人减压
● 负面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 舆情预警汇报机制
· 舆情发言人机制
· 定期舆情培训机制
· 舆情案例库机制
· 舆情引导机制
● 负面舆情引导-目标取向
舆情处理有上、中、下三种策略:
· 上策:重建社会信任
· 中策:转移焦点
· 下策:寻找替罪羊
● 负面舆情引导-具体策略
● 负面舆情引导-基本原则
· 何时说:第一时间回应
· 由谁说:权威部门、顶格回应
· 说什么:说事实,慎说原因
· 如何说:情感-事实-感谢-表态、行动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