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蜜度及旗下微热点研究院联合新浪政务新媒体研学中心联合举办的数据智能在线课堂第一期课程全新上线。本期课程围绕“数据智能与舆论危机应对”主题展开,其中,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院长戴学东老师围绕《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媒介素养与舆论危机应对》为主题进行了授课。以下为本期课堂笔记: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和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媒体素养是认识、理解媒体的能力,是解读媒体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
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变化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除了要有读懂媒体的能力,也要有运用媒体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媒体互动、沟通的能力。
二、提高媒体沟通和互动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舆情的应对和处置离不开对媒体的妥善运用,宣传工作更应该与新媒体的运用紧密结合。面对当前复杂的舆论环境和全媒体的时代背景,领导干部需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气与担当,进一步提高媒体素养和能力,认识媒体运行规律,懂得运用媒体,学会与媒体沟通和互动,这是强化责任担当的重要要求,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备能力。
三、如何应对媒体
3.1对待媒体采访的常见误区
慌乱式应对
采访前“毫不重视”或“盲目自信”、事中“胡乱应答”、事后“抛之脑后”。
忽悠式应对
因缺乏足够的媒体应对技巧,不敢讲实话,不敢讲真话,为了蒙混过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错位式应对
一是作为非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盲目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让媒体、记者误以为是官方说法。
二是虽然是本单位或相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但回答媒体、记者的采访内容,超越了其本身的职权范围,或超过了相关信息的公开范围。
3.2如何应对媒体采访
接受媒体采访前,需考虑以下几点
我能不能(立场问题、职责问题)
我行不行(能力问题)
他可不可(采访的合理性、正当性)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内容阐述:尽量简洁
说话顺序:先主后次
素材提供:典型故事
语言表达:简练朴实
情感把握:体恤善意
采访后的总结工作
给记者发个邮件或短信,肯定他的工作,表示感谢,有利于建立你和记者之间的长期关系;
关注记者的报道,有利于下一次接受采访时的策略调整;
即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沟通或澄清。
四、接受媒体采访注意事项
面对媒体采访应做到“真诚相待,直面问题”,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妥善解决或回应媒体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是关键。接受媒体采访应注意以下“十不要”:
不要闪烁其词:有一说一
不要威胁恐吓:威吓记者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不要无可奉告:信息公开不足易致谣言滋生
不要油嘴滑舌:传递有效信息,不说假话空话
不要高高在上:友善沟通,注意礼貌得体
不要不讲逻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不可取
不要回避责任:注意“踢皮球”也是常见的负面报道
不要封堵阻拦:“防火防盗防记者”观念不正确
不要自说自话:做好舆情监测研判,找准舆论关注焦点
五、舆情应对第一要义
面对复杂的舆论场,对于媒体披露的问题、事件与矛盾,当事者不能回避,而应迅速研究有效地解决之策,避免矛盾积累、问题升级。
对待媒体采访和舆论监督,应做到三点基本认知:
摒弃偏见
充分认识媒体不是“添乱者”。
克服恐惧
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直面媒体,学会积极合理的应对媒体。
加强学习
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刻认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和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与时俱进,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
网站首页
- 地市资讯
- 法制金融
- 科教文卫
- 乡村振兴
- 体育旅游
- 河南要闻
- 舆情焦点
- 智库访谈
- 关于我们
- 信息举报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xyqyjy@163.com 举报电话:0371-55550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